大悲咒问答网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没有境界中的境界

发布时间:2024-03-25 09:31:51作者:大悲问答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没有境界中的境界

有人问我禅的境界,我说:「禅没有境界。」有人问我:「禅的样貌?」我说:「禅没有任何样貌。」也有人问我:「学禅要看那一本书?」我说:「禅没有任何文字可循。」更有人问我:「学禅是不是有更究竟的解脱之道?」我说:「禅没有所谓究竟,更没有所谓解脱。」

我们看灵山会上,某一天,释迦牟尼佛本要说法,突然间大梵天的天王手上捧了一朵金色邬波罗花要供养佛。这时,佛陀手上接了花以后,一时停顿什么话都不说,这和平常佛陀的风格不太一样,一时之间,百万人天与会大众全部目目相视,一时怔然,鸦雀无语。

突然间,有金色头陀似乎有相应一般的展颜微笑,佛这个时候才开始讲话,祂的内容是:「我有正法眼藏解脱的心法,说它有相其实是无相,这个甚深微妙的口诀没有任何的文字可以表达,它是属于教外别传,从现在开始我就传授给迦叶。」这个便是禅宗的滥觞和源流的开始。后来,佛陀圆寂以后,禅宗的门风就由迦叶尊者成为第一代祖师,接着由阿难尊者接捧,从此以后第第相传,一直传到印度的达摩,后人称为二十八祖。达摩后来来到东土,传给二祖慧可,这个是中国开始有禅宗的起源。后人之所以不立文字的意思,是怕误导执着于道理而产生更多的妄念,但并不是排斥文字,否则达摩就不会已经印证了慧可见性的同时,还要举《愣伽经》作为印证,便是一个说明。慧能为了要与般若相应还是辅以《金刚经》 ,后代的永明寿禅师更流传有《宗镜录》,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妙理。

禅宗最要者是祖师禅,向来是师徒之间以心印心,只有意会,外人全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又称教外宗下。所以,如果有看过《指月录》者,便能了解千条以上的公案就像篇篇文字游戏一般,令人摸不着边,无法深入堂奥。所以都说禅是上上根器之学,因为它超越一切学佛的次第,直指人心,气派非常,所以又称为顿修。后来达摩以下从慧可传至第六代祖师慧能以后,又一花散 五叶,就是后人所传承下来的临济、曹洞、沩仰、法眼、云门五个宗派,目前流传于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

禅宗流传于后由于根器愈来愈钝,所以渐渐地就有方便方法融入其中,像天台宗的二十五种方便,但祖师禅就一派自然,天然无阻,不必离群闭室,不必捨弃世法,不用避讳静或喧闹场所,所有一切用功智慧全部融入在吃饭、睡觉、走路、与人应对进退、说话或静默之中,所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烦恼也是智慧,从张开眼睛到闭上眼睛,眼耳鼻舌全部是开放,无丝毫避讳,不会因为见闻觉知而影响到见闻觉知,也就是所谓的「任他境界万千,只觉胸怀一片」,不会有所罣碍与拘束,没有开眼闭眼的分别,没有白天黑夜的差距,五浊恶世是修练的道场,人我是非、成败盛衰是加持的来源,全身上下所有毛细孔无一不是坛城,唯一需要守护的是心王所在之处,正所谓「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如此的境界才是自在解脱祖师禅最佳的说明。如果平时随境所转,有时动中有把握,有时静中可以安住,但这仍是危险关头必须要修持到达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才有办法做自己的主人翁。最重要者,要时时刻刻注意到从早到晚我们所有的一切动作、下意识和想法,绝对不能进入分别妄想之中,久久行之便可以看到自己的真心,也可以打破根本无明。

现代学佛参禅者多依外相而修,参禅者不能执着于相,十方一切法界遍虚空都是佛的淨土。但所谓的佛,是属于应化佛,既是应化便是非真,缘起缘灭,何来真佛?真佛只有一处淨土只有一方,皆是自心不用怀疑,就如同黄檗祖师所说:「如果可以当下承担自心本来就是佛,没有任何法可修,没有任何行可行,到达如此境界,如此境界便是见佛,这才是真正的真如法身佛。」所以,如果可以确认自心是佛,接下去就很好用功。

平常若能用心去觉知体会,自问自答「心从何而起?过程多久?最后如何消失?」对于最后的消失是很关键的地方,到无消失之处可寻,那便是初步功夫。后来渐渐可以了解到所有一切所听到、所看到的也都是有其最后的消逝处,莫须执着,常常在此处用功便会体会到一切法空的道理,但不能堕入不正确的空性之中。平常用功的时候,初学者最重要是不要让自性迷失,可以把自他分成两个部分,外面一切的色声香味属于外境,就如同狗或宠物游戏奔驰在外,你的心便是这个宠物的主人和牵引的绳子,知道宠物在何处和做些什么动作技俩,你内心的自我清清楚楚,这便是主宰自心的初步。接着,经常练习到熟识以后,碰到外境便立即返闻自性,这个又是另外的一个境界,就是要守护好你的心,不要被外境所转,进入对境练心的阶段,这个功夫一直到往生以前无论乐时、悲时、顺境时、或颠沛流离的时候,始终不要忘失,不要离开,如果可以像守护自己的眼睛、心脏一般护持好自己的念头,自然而然一切妄念就如同在大火之中加入冰块一样,了无妄念。

参禅最重首要进入无心状态,因为无心才是真理,也是一切定的基础,也是一切三眛的基础,所以要用功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同时连放下也放下,让自心永远处于无事状态,最后连修心也了不可得,最后真心就会产生。在用功的过程中会有种种的生灭意识起伏,所以不要堕入被其引诱的魔窟之中,遭逢任何一切障碍或魔境,只需用上「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功夫,看好自心不即不离,见怪不怪,奇怪自败,魔境自除,对于一切外境都要看成如幻如梦,不被迷惑,不会执着,最后将会进入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到了这个时候才稍微可以看见实相的境界。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和一群对禅宗极有热诚的学子,因不远千里而来,故敝人不揣浅陋野人献曝,略说一二,若有差处十方大德谅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