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高效用时的典范!释迦牟尼佛的一天原来这样度过

发布时间:2024-03-25 11:17:28作者:大悲问答
高效用时的典范!释迦牟尼佛的一天原来这样度过

释迦牟尼佛

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

《阿含经》是南传佛教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法都出自《阿含经》,这个非常殊胜。咱们寺院,也就是大悲寺,为什么要休息四个小时呢?它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来源于《阿含经》。《阿含经》里面记载佛每夜是休息一个小时,僧团是四个小时,时间就是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所以说大悲寺的修行不是自己创造的,都是根据佛的戒律和佛的经典而来的。《阿含经》的记载都很重要,我们下面看一看佛陀的一天。

佛陀的内心世界常住寂静,享受涅槃之乐。他的外部世界始终在无私地为提高社会道德服务着。自己觉悟后,他不息地觉悟他人,把人们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一天的时间分成五个部分:上午、下午、第一时夜、中时夜——也叫中夜,还有后夜。分成这么五个部分,第一时夜也就是初夜。不像我们修行,我们是早晨修行或是下午修行,晚上睡觉。佛陀不是这样,佛陀是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精进。所以我们对佛陀的一天应该很好地了解一下,对我们修行有所帮助。

上午时分,一般来讲,佛陀早晨以圣眼观世界,看一看有无可度化之人。他通常前去寻找歹恶不善之人,清净善德之人会自己来找他。佛陀就是如此地为一切众生谋福利,国王们都心甘情愿地礼拜他。如果没有受到特别的邀请,佛一个人,或同弟子们一道,托钵沿街乞食。

托钵就是托着钵去乞食,这个很重要。这个钵也是每个僧人必须具备的,不具备钵都是不允许出家的。这个先不讲了,等到中午看碟片的时候,大家能看到这个托钵乞食的情况。

佛同弟子们一道托钵,沿街乞食,默默地站在施主门口,接受人们放在钵里的东西,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默默地托钵,其中也有说法——要敲门,有时候摇动锡杖,刚开始摇三下,再一次摇五下,最后摇七下,如果都摇完了人家不给,那就得走了。每家还得次第乞,不能分别好坏。接受人们放在钵里的东西,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

即使在八十岁高龄,身体不佳的情况下,佛依然在毗舍离绕城乞食,要走很远的路。因为不是说很多家都给,有的路相隔很远,有的时候差不多有二里地,得绕一圈再回到出发地,差不多得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这个乞食也是很辛苦的。这是佛上午的时间。乞食是不允许过中午的,过中午是不允许吃饭的,这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午时前,佛结束饭食。饭后,他给信众作一些简短的开示,授予三皈五戒。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础,佛便给他指出一条成就圣果之道。如果有人提出要求出家,佛就给他们授戒,最后回到自己的寮房。

这是佛从上午乞食到吃饭的情形。佛走一圈,就有很多人要跟他出家。我们也乞食去了,但走这一圈,没有几个跟着出家的,一看太苦了,都不去了。好像有一年,有一个傻乎乎的人,教他念佛他都念不清楚,可能他要跟着走——那也不能带他,是不是?佛在世的时候,托钵乞食教化很多人,这个非常殊胜。

下面我们继续讲下午时分。下午时分,也就是正午以后称为下午,这个“午”指的是日头正中午。饮食必须要在正午以前完成,过了正午以后是不允许的。从咱们辽宁来看,十一点五十左右这为正午,有时候再延长一点,就过十二点。(按北京时间)到新疆那边一般都是下午两点才正午。这个时辰对我们很重要,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要求,也是我们证道的一种需要。

佛讲啊,上午为天食,午时为佛食,下午为畜生食,晚上是饿鬼食。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认识,它会有一种趋向,会导致一种恶趣和善趣,它不同。所以饮食的时间对于佛教徒来讲,是必须要遵守的,因为佛戒的每一项都应该很严格地来完成,这样的话我们成佛才会有所保证。

下午时分,佛在寺庙的一个地方坐下,众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围,聆听佛法。有些比丘走到他的跟前,以期获得适合自己的禅坐方法。另外一些比丘向佛陀行礼后,就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向弟子们讲经或作一番开示后,佛陀回自己的寮房休息,或随意正念右卧。起身后,即达到大悲的乐境,以圣眼观世界一切众生,特别是隐居静处,修习禅定的比丘及其他弟子,给予他们必要的开示和指导。如果有人在很远的地方需要他的指导,他就以神通前往,开导他们,然后回到他的寮房。这是佛的下午时间。

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在家信徒前来聆听佛法。佛陀以佛眼了知他们的根机和性格,给他们讲解一个多小时的佛法。每一位听众,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觉到佛陀是在为自己单独说法。这就是佛陀讲法的方式。

这个“讲”啊,在我们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佛的讲法,实际上不一样。佛说:我讲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讲法不是用文字、用语言。而且佛陀讲的法不管你是用语言的方式来听,还是以心来领会,或各种感觉来体会,都会得到佛讲的法。不管是人类,还是天上的天人,还有其他道的众生,都会感受到佛的讲法,这就是佛实相的作用。

实相的作用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什么样的根机都会听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根普被。只有佛讲法才能三根普被。我们只能做文字上的说明,但文字说明必须要和你的心性结合。如果你心性达到那个地位,达到了那个境界,你讲的法就变成实语者,你达不到那个境界就只能是文字。

佛的讲法不一样,每个众生,不管哪一类众生,听了都会明白的。这个是不一样的,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听法方式不同。但说到底,我们的佛性终归是相同的。有一些众生,你看我们不理解它们,但有时候它们可以理解我们,这都是不奇怪的。只是我们贪嗔痴过重,有时候反而不能了解其它众生讲的语言。

前天,就是刚才和我一起来的那个居士。我们俩晚上去工地上转一圈,傍晚我们俩要回到我住的地方。刚走到山坡上,一个鸽子就飞过来了,飞到我眼前,落到一个砖垛上,离我很近,也就两尺多远吧。我不知道它要干什么,就瞅着我。我寻思它对我比较亲近哪,就伸手,意思招呼它上手,它也不上,但是它也不跑远,就歪着脑袋瞅我,我也不清楚它要干什么。后来我就坐到车上,它就跟到车跟前,等我们要开车走的时候,它就钻到车底下去了。后来我告诉李居士,我说你下去看看钻没钻到车底下,李居士一看真在车底下,然后就把它撵出车底了。

我就想它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晚上饿了,要点吃的?我说咱回去吧。因为咱们放生了很多鸽子,就想回到放鸽子的地方,叫护生人员给它点食物吃。后来我们俩就开车到放生的地方,我说你下去跟护生的人员说一下。这李居士就到放生园,但护生人员不在。后来他回来告诉我,正好有个抓钩机在挖一条沟。因为天已经渐晚了,抓钩机的铁链子里面躺了五六只小鸽仔,它们趴在那上。如果再一动弹,那鸽仔整个就被压死了,因为小鸽仔没有能力逃生。后来李居士都把它们救出来了,就一个鸽子翅膀受点伤,其它都没有受伤。

所以我们才知道这个鸽子在找人,在寻救,它很有灵性的。你看它的语言我就不知道,所以这就是凡夫。如果要是佛陀马上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说人和人,人和众生,这个语言虽有不能相通的地方,但心是相通的,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所以佛给大家讲法的时候——因为佛陀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因为他无相,所以佛证到实相的时候,这时候讲的法就是不管在哪个地方,不管天上、地上,所有的众生都会听到,都会领悟的,这就是佛法殊胜的地方。对一般人来说,佛陀首先讲布施、持戒和生天之乐;对修行上已有进展的人,他就讲物欲享受的不善,以及去恶得益的法门;对修学已经快到家的人,他就讲解四圣谛法。

这是晚上的时间:第一个时夜(初夜)——每晚六点到十点,佛陀专门来指导众比丘。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随便来到佛陀跟前,提出疑难的问题,询问深奥的佛法,接受适宜的禅法或聆听佛陀的开示,这是初夜时间。

中夜时分,夜里十点至凌晨两点,凡夫俗眼见不到的天人、梵天等诸神众来到佛前,听讲佛法。经典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经文:“尔时,夜深人静,一位身耀光辉的天人来到佛前,恭敬礼拜,站在一边。”在《相应部》中,有好几部回答天人所问的经典。夜里十点到两点,对凡夫来讲,我们这时候是在休息,咱们僧团也是在这个时间休息。佛在这段时间正给天人讲法,所以经典常常能看到这一段的解说,这是梵天和神众来到佛前。

后夜时分,就是早上两点至六点,这个时段又分成四个时期。

两点到三点,第一个时期,佛陀在附近来回经行。经行是佛亲自实践的,上回也是在这里给大家讲的经行,后来也出了书,也就是这个《经行》。我们僧团是两点起床进行坐禅,坐禅后上殿。佛陀是在附近来回经行。三点到四点,佛陀正念右卧。佛陀就卧一个小时。四点至五点,佛陀深入阿罗汉之境,享受涅槃之乐。

五点至六点,佛陀深入大悲之喜,以大慈之心照耀众生,滋润他们的心田。这时,他以法眼观世界,看一看能为众生做些什么。善德之人及需要他帮助的众生,无论他们住在多么遥远的地方,佛陀都会清晰地出现在他们眼前。出于对他们的慈悲,他将前去给予必要的精神帮助。

像释迦牟尼佛或者阿罗汉这样的圣贤,有缘的天众都会来亲近和请教,他们来亲近佛陀和圣者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晚上。为什么在晚上呢?因为夜静更深的时候人们都休息了,另外就是人类的一些活动都停止下来了。人类的活动当然有好的活动,也有乱七八糟的活动。所以晚上这一时刻是最安静的,地球就显得比白天清净一些。

不过佛的境界非常殊胜,我们普通人是想不到的。比如说他在休息,我们凡夫认为他是在休息,其实他也在度众生。当他在一个地方给一些众生讲法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只会在一个地方讲法,实际上佛陀同时会在很多地方讲法。比如说佛陀在娑婆世界讲法,同时也在其他世界讲法,所以佛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不能以凡夫的心去理解佛陀的智慧和神通。过去中国有一些学者,包括出家人里也有一些学者,对佛陀的理解,完全是用凡夫的心去猜度佛陀的智慧,甚至评价一些佛陀度众生的行为,这都是不正确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