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龙门石窟北朝本生、佛传及因缘故事图考索

发布时间:2023-10-18 08:21:00作者:大悲问答

  龙门石窟北朝本生、佛传及因缘故事图考索
  太子:‘……太子今者转轮王相,皆悉具足,云何舍之,来入深山,践籍沙土。太子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圣王位者,当以我国分半治之,若谓为少,我当舍国尽以相奉臣事太子……’。太子即答王言:‘……我今既舍转轮王位,亦复何缘应取王国,王以善心,舍国与我,犹尚不取,何缘以兵伐取他国也。我今所以辞别父母,剃除须发,舍于国者,为断生老病死苦故。非为求于五欲乐也……’作此言已,太子即起,而与王别,时频毗娑罗王见太子去,深大惆怅,合掌流泪,而作是言:‘……唯愿太子,所期速果,若道成者,愿先见度’”。B20②尼连禅河沐浴悉达多太子出家以后,经过六年苦行,未果,方悟到苦行无益,而且身体受损很大,便决定到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积垢,再寻找新的修行办法。
  此情节表现的画面,既没有河水,也没有太子的身影,只是在“王位相让”的图中,太子背后的菩提树干上,挂着太子脱下的衣服,隐意着太子正在河中洗裕
  经文:“尔时太子,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阎浮树下,所思惟法,离欲寂静,是最真正……。我当受食,然后成道。’作是念已,即从坐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洗裕洗裕既毕,身体羸瘠,不能自出,天神来下,为按树枝,得攀出池。”B21③牧牛女献乳糜太子沐浴以后上岸,又受到了牧牛女供养的乳糜(牛奶与米煮成),身体恢复了气力。
  画面上,没有牧牛女及太子出现,而在“王位相让”图中,太子身后,有朵奇特的莲花,四周莲瓣下垂,而花中心却是直立的宝瓶形物。应是供养太子乳糜的宝瓶。太子身前后,还有变形的十字花瓣,代表着遍地生莲花。属于这一情节内容的,在唐字洞门外北侧也有一幅。在一尖拱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雕二菩萨。

二菩萨上方,南侧有一弟子手持锡杖;北侧雕出悉达多太子,身躯清瘦,坐于菩提树下,其左侧一身穿交领宽袖衣的女供养人,双手捧钵于胸前。这应是牧牛女献乳糜之情节。
  经文:“时彼林外,有一牧牛女人,名难陀波罗,时净居天(大梵天)来下劝言:‘太子今者在于林中,汝可供养。’女人闻已,心大欢喜,于时地中自然而生千叶莲花,花上有乳糜,女人见此,生奇特心,即取乳糜,至太子所,头面礼足,而以奉上,太子即便受彼女施。”B22④度频毗娑罗王悉达多太子成道以后,念其在修行中帮助过他的人。道先想到地欲把王位让给他的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王,于是前去找他。
  画面上,国王与太子均未出现,只是在“王位相让”图中,国王头顶上方,有一轮太阳,太阳下是远近叠起的山峰,象征着悉达多太子悟道成佛,象太阳一样照耀山川大地。
  经文:"尔时世尊,心自念言:‘频毗娑罗王往昔于我,有约誓言,‘道若成者,愿先见度。’今日时至,宜应往彼满其本愿。作此念已,即与迦叶兄弟及千比丘眷属围绕,往王舍城,诣频毗娑罗王所,……尔时世尊,渐至王舍城,住于杖林。时优楼频螺迦叶即便遣其常所使人白频毗娑罗王言:‘我今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今随从佛,来至杖林,大王宜先礼拜供养……。’即敕严驾,与诸大臣、婆罗门及人民众,往诣佛所,至杖林外,王即下舆,除却仪饰,步至佛前,尔时空中有天。”B23⑤天王献钵此幅图画在主佛背光右侧,与“王位相让”图呈对称形式。
  其内容是:悉达多太子降魔成道以后,在大梵天与帝释天的劝请下前往婆罗捺国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弟子说法,路上遇商人奉食、天王献钵之情节。
  画面上,悉达多太子身躯清瘦,头戴莲花宝冠,身穿菩萨装,左手托腮,右手扶足踝,半跏趺坐于高束腰圆台座上,身后是尖形背光。其面前一人,呈跪状,头戴笼冠,身穿圆宽袖袍服,双手托钵,正递与太子。身后有三侍卫,前者持华盖、羽葆,后一人持斧钺,其中二人着胡服,这与天王其武士之身份相符。经文:“尔时世尊,心自思惟,过去诸佛,用钵多罗,而以盛食。时四天王,知佛心念,各持一钵,来到佛所,而以奉上。于是世尊,而自念言:‘我今若受一王钵者,余王必当生于恨心,即便普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B24⑥莲花供养在“天王捧钵”图中,释迦牟尼身后菩提树侧,有一细颈鼓腹花瓶,瓶内插有带茎莲花、莲叶、莲蓬。瓶中三枝,另有两枝莲花在瓶颈之外,此莲花瓶独立存在,十分醒目。
  此故事内容是:佛的前身善慧仙人,住在山林,因作了奇怪之梦前往城中求解。途中听说普光佛兴世,要回本国讲法。欲买名花供养,但国王已下令国内所有名花不准私卖,悉与国王,由于善慧心感至诚,终买到了莲花以供养普光如来。
  经文:“俄而即遇王家青衣,密持七茎青莲花,过畏王制,令藏著瓶中。善慧至诚,感其莲花,踊出瓶外。……善慧又言:‘请以五百银钱,雇五茎耳。’青衣意疑,复自念言:‘此花所值,不过数钱,而今男子,乃以银钱五百,求买五茎’欲持此花,用作何等?善慧答言:‘今有如来,出兴于此,灯照大王,请来入城,故须此花,欲以供养。’……见灯照王已到佛前。最得在初供养礼拜……于是善慧与五百弟子,见诸人众供养毕已,……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花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于是普光如来,以无碍智,赞善慧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是行,过无量阿僧祗劫,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如来……。”
  3、魏字洞、普泰洞佛传故事
  因两洞的窟龛形制均属三壁三龛式,且佛传内容都浮雕在南北壁拱形大龛内,呈对称形式,内容情节又相同,以魏字洞北壁为例。北壁拱形大龛内,主像是交跏坐的菩萨像,二弟子二菩萨侍立两侧。拱楣中央两端菱形格内刻相对飞行的飞天。菱形格外侧上层刻维摩、文殊变故事,中层是:“梵天劝请”、“二商奉食”,三层分别是“游说相”、“成道相”,“游说相”、“涅相”等五个对称形式的佛传故事。其中的“成道相”参见古阳洞10。(图七)①梵天劝请在龛的东侧,此内容是说,悉达多太子降服魔王,于菩提树下成道以后,大梵天、帝释天等劝请释迦为广众说法之情节。
  画面上,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身著袈裟,右手指鼻,左手抚足踝,半跏趺坐于高束腰台座上。其面前一人双跪,双手合十于胸前,后二侍从,一持花盖,一持羽葆。
  经文:“大梵天王,见于如来圣果已成,默然而住,不转法轮。心怀尤恼。即自念言:''世尊昔于无量亿劫,为众生故,久在生死,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备受众苦。始于今者所愿满足,成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云何默然,而不说法。众生长夜,沈没生死,我今当往请转法轮。’作是念已,即发天宫,犹如壮士屈伸臂顷,至如来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却住一面,跪合掌,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为斯等故,以大悲力,转妙法轮……。’时梵天王等,乃至三请。尔时如来,至满七日,默然受之。”B26②二商奉食此图与上图对称,如来在大梵天、帝释二天王劝说下,前往婆罗捺国鹿野苑为侨陈如等五人说法,途中遇见商人向他奉食。
  画面上,释迦坐于高圆台座上,面前并列双跪二人,其中一人手中持钵。后四人,一持伞盖,一持羽葆,后二人双手合十侍立。
  经文:“尔时有五百商人,二人为主。一名跋陀罗斯那,二名跋陀罗犁。行过旷野,时有天神,而语之言:‘有如来应供,……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最上福田,汝今应最前设供。’时彼商人,闻天语已,即答之曰:‘善哉如告。’又向天言:‘世尊今者为在何许?’天又报言:‘世尊不久当来至此。’于是如来,与无量诸天,前后导从,到多谓娑跋利村。时彼商人,既见如来威相庄严,观诸天前后围绕,倍生欢喜,即以蜜,而奉上佛。”B27③游说相是说释迦牟尼成道以后,广度众生,游说之形象。
  画面上,在方形帷幕龛内,释迦侍立中央,左手前伸,右手上举作说法状,仅魏字洞南北壁就有6身。龙门最大的说法像当属莲花洞之主像,高5.1米。
  经文:“尔时世尊,愿讫已,即便受食,食既毕竟,澡漱洗钵,即授商人三归,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将来僧。授三归竟,因与之别,而便前行,威仪庠序,步若鹅王。”B28④涅相在龛的东侧,此内容是佛教艺术常见之题材,是说释迦牟尼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修行和传教活动,找出了一条解脱人世间生、老、并死之苦的理论,达到了一种永恒的不死之“死”,或者说是从死中转化为永生的境界。
  画面上,释迦仰卧,身侧六比丘扶持;屏障后也露出五个面部沉痛弟子的头像,惜残损,不能窥其全貌。普泰洞北壁大龛西侧,也有一横长方形龛,其内前是二比丘跏趺坐,双手合十,头顶上方挂一吊钟,表示佛寂灭时,奏哀乐之情景。后一部分是释迦仰卧于床榻上,他的大弟子阿难,侧身跪于床头,双手合十,默哀祈祷,表情沉痛。床后较高的屏障后,露出四个比丘头像,或饮泣无声,或嚎啕大哭。悲切之状各异,形象十分逼真。(图八)
  经文:“尔时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处娑罗双树间,告阿难曰:‘汝为如来於双树间敷置床座。使头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当久住北方。’对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尔时世尊自四牒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时双树间所有笃信佛者,以非时花布散于地,地大震动。”B29
  4、皇甫公窟的佛传故事
  共有2个:一是“菩提树下思惟”,二是“莲花化生童子”,都在正壁与北壁相接处。
  ①菩提树下思惟此雕像在皇甫公窟正壁,是一铺七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思惟菩萨)中最外侧的两尊。半跏趺坐,著菩萨装,南侧像高1.5米,坐于高台座上,右足叠于左膝上,右手支颐,俯首下视,沉浸在冥思苦想之中。北侧像高1.6米,左腿下垂,左足置于右膝上,左手上举,右手抚于左腿上。二思惟菩萨背后均有高达2.5米以上的菩提树,遮照二菩萨,菩提树干弯曲,树叶互相重叠,呈扇形面展浚此铺造像是龙门最大的佛传内容雕刻,占据正壁位置,作为主像来供养。此像完工于北魏胡太后执政的孝昌三年(527年),应是为当时僧徒树立的标准思惟形象。(图九)此情节的内容是悉达多太子放弃优越的王族生活,决心出家到外面寻访师父,以求得解决生老病死诸问题的知识。他访问了一些隐士,给他介绍的是生前苦行,死后升天的道理,他认为升天不是真正的法门。于是放弃苦行,在尼连禅河沐浴以后,又吃了牧牛女献的乳糜。便采取了打坐思惟的办法。
  经文:“菩萨独行,趋毕波罗树,自发誓言:‘坐彼树下,我道不成,要终不起。’……于是菩萨,则思惟过去诸佛,以何为座,成无上道的。”B30
  ②莲花化生童子内容是雪山仙人的女儿,端庄殊妙,步步生莲花,被国王发现,纳为王妃,称伟莲花夫人”,后来生五百子皆大力士。画面是一敞底鼓腹细颈敞口花瓶,通高1.85米,瓶身线刻仰覆莲瓣,瓶中插有对称的莲叶、莲蕾莲花,瓶底下露出莲藕,正中最高处是一枝盛开的双层莲花,花中端坐一双手合十之童子。
  经文:“尔时鹿女,日月满足,便生千叶莲花……一叶中有一小儿,取之养育。以渐长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B31(图十)
  5、路洞的佛传
  在南壁中层内侧第一龛,其内容是“降魔变”。
  ①降魔变这个故事的内容是,当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即将悟道成佛之即,魔王波旬惊恐万状,采取各种办法进行阻挠。然而这些都不能近悉达太子,他以智慧伸手按地,应时地动,魔王与魔军恐慌而散退。
  画面上,释迦牟尼善跏趺坐于高方台座上,手施降魔印,下有天神托其双足。周围刻满了恐怖的魔众,手持各种兵器,张牙舞爪,恫吓释迦。由于画面风化较重,细部不易辩认。不过,在距龙门不远的渑池鸿庆寺石窟,也有一幅3米见方,国内现存最大的降魔变石刻图象。虽也严重坍毁,但仍能看到魔王波旬,身著甲胄。他身侧的三个魔女,手持团扇,故作媚态。其余身著短裤或甲胄的乘务各种魔鬼,双手持刀,或张弓劲射,或手持矛、盾、金钢杵等。有的骑虎喷水,口吐毒气,至于吐舌的毒蛇,卷鼻的大象,更不鲜见。各种动物、魔鬼均作飞舞之状,集中向释迦进攻。B32路洞的“降魔变”图象,相必也与此无大差异。
  经文:“於是魔王,手执强弓,又持五箭,男女眷属,俱时往彼毕波罗树下,见于牟尼,寂然不动。……魔王即便挽弓放箭,并进天女,菩萨尔时,眼不视箭,箭停空中,其镞下向,变成莲花。时三天女,白菩萨言:‘……我等今者年在盛时,……晨昏寝卧,愿侍左右。’菩萨答言:‘……形体虽美,而心不端,淫惑不善……吾不相须。’时三天女,变成老妪,头白面皱,齿落垂诞……。魔王见如是坚固,……广集军众,以力迫胁……其诸军众,忽来忽至,充满虚空,形貌各异,或执戟操剑,头戴大树,手执金杵。种种战具,皆悉备足……围绕菩萨,发大恶声,震动天地,……是时魔王,闻空中声,又见菩萨恬然不动,魔心渐愧……还归天宫。尔时菩萨,以慈悲力,于二月七日夜,降伏魔已,放大光明。B33
  ②维摩变所谓变,是把文字内容用图像形式表现出来。
  龙门大量的维摩变图像就是依据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刻画出来的。它虽不是上文中所说佛本生和佛经之内容,但在龙门北朝造像题材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居于全国之首位。
  “维摩变”的主要内容是“文殊师利问疾品”,此品是《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中心与高潮。大概情节是:毗耶离城有一大居士,名叫维摩诘。他拥有广大的田园和众多的财产,又精通大乘佛教的哲理,能言善辩,与人谈论都不是对手,在家称病不出,释迦曾派遣众弟子去问疾。在《问疾品》之前的《弟子品》云:“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悯。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问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以后又派数人去,皆不敢前往,只有文殊菩萨应允了此项任务。按照佛经的说法,文殊已经成佛,后现菩萨身,助释迦牟尼弘教。在石窟艺术造像组合中,他立在释迦左侧,与右侧普贤菩萨对称地成为释迦二胁侍,被尊称伟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是诸多菩萨中所谓“智慧最胜者”,所以只有他才能与维摩诘高谈阔论。维摩与文殊对说之造像遍及北朝造像窟龛。较早时期的位置是在本尊背光左右,较晚的在各个佛龛的楣拱两侧。维摩诘身穿袈裟,手执麈尾,坐于帷帐或宝盖内,周围有众多的闻法菩萨及弟子或跪或立。据统计龙门石窟共有130铺多。皇甫公窟南壁大龛内外就有两幅,莲花洞内有21铺。在这些浮雕维摩诘像中,规模最大、刻画最精的是宾阳中洞前壁上层窟门两侧,南侧是维摩居士,北侧是文殊菩萨。维摩诘在帷帐中,背靠长枕,凭几案而坐。其头戴帷帽,手执麈尾,似滔滔谈论中的稍停之状。文殊菩萨头戴宝冠,著帔巾,半跏趺坐,作答言之状。
  经文:“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於是众中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於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弟子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天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B34维摩诘这一题材在龙门造像兴盛的原因,不外乎这个人物的身份符合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人员的口味,试想,他既拥有大量的土地财产,妻妾成群,过着丰衣美食的生活,又深知佛法,能言善辩,这正是北朝帝王、官僚们标榜自已的最佳人眩《魏书·释老志》就有:世宗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十一月“帝于式乾殿为诸僧、朝臣讲《维摩诘经》”且“每至讲论,连夜忘疲”。皇帝如此推崇这个人物,造像之风必然盛行。
  三、龙门佛传的构图形式和特点
  纵观龙门石窟北朝的经变故事,既有表现释迦牟尼“前世善行”的本生故事(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须达那太子施国宝白象);又有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阿育王施土、普光王授记、莲花供养、莲花化生童子等);但主题乃是表现释迦牟尼现世事迹的佛传内容。这些画面所依据的经典,是南朝刘宋时中天竺人求那跋陀罗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其中个别情节与《修行本起经》和《普曜经》更确切。依据这个经典雕刻的佛传画面,与当时提倡佛教的统治者重视禅学有直接关系,它是借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从神学方面欺骗和麻醉民众,掩盖其黑暗腐朽的统治。雕刻的时间也正是魏晚期的宣武帝及孝明帝时期(实际上是胡太后执政),也是洛阳历史上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所雕刻的经变规模虽不及敦煌、云冈的庞大,画面内容也简单,但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
  古阳洞南壁拱龛楣所描绘的10个画面,是以组合画的形式,表现释迦牟从出生前的托梦、乘象投胎、摩耶夫人游园、众花开放、不同寻常的腋下诞生、落地即能行走、说话及天神侍候、龙王洗寓母后怀抱回宫,这些非同常人形象逐渐被烘托出来,由阿私陀上门占相,则是点明了他是圣神降世,未来将要成佛接下来的姨母喂养、树下观耕、树荫遮照,直到成道,释迦的愿望最终实现。这幅跨逾性的连续画面,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是从出生到出家前王宫内生活之情节。在构图安排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高不过5.6厘米的横向装饰带中,内容互相衔接,自然合理。浮雕中人物不多,但非常紧凑,有些是单身独立,最多不过两人侍卫。也不着意颜面、眉目细部刻划,但轮愧形象清晰、逼真。尤其是为了突出“成道”这一中心内容,把它置于中央位置,还特意夸大刻划莲花背光图案,以衬托出悉达多太子所作的一切,都是为成佛。其它画面则是从两侧向中间展楷呈对称形式。如拱两端的两幅,左侧是摩耶夫人梦于围帐中,右侧是夫人怀抱太子至宫门前。画面协调、自然。
  表明太子在河中洗浴;以莲花中心置宝瓶,表示供养太子餐饮的食物;以空中悬着的太阳,代表太子成道以后,又度众生,象太阳一样普照山川大地。“王位相让”中的悉达多太子,为求正道,在山林中苦行,其身形消瘦,有若枯木,其上身袒裸,下身束裙之装束,又似印度风格。而摩揭陀国的国王频毗娑罗王,则戴着中国皇帝的天平冠,身穿交领大袖深衣袍,其它侍从头戴笼冠,身著袍服,又是完全汉民族的冠服饰。其清瘦的身躯颇具南朝士大夫风范。可见,西域古国里的圣神,是根据中国自己的意图而刻划出来的。为表现此情节是在山林野外进行之场面,侍从人物中所持之华盖及旗帜上的带子,也刻成飘扬之状态。这些间接表达连贯故事内情节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造像功德主及雕造者精辟的构思高超的技巧。
  与上图对称的左侧图案,是以“天王奉钵”为主题,附以“莲花供养”之因缘佛传内容。是讲太子成佛以后,受到天神供奉之情节。这时的释迦,身躯仍然清瘦,面前跪着的天王,头戴笼冠,身着袍服,其身后两身侍从所著胡服是龙门石窟仅有的。至于独立存在的莲花瓶,则是雕刻者有意把佛的前身善慧仙人买到的“五茎莲花”,瓶中只有三枝,而另外两枝在瓶外,预示着佛的两侧各有一枝莲花胁侍,这种画面处理,实际上只是一种艺术想象。
  刻在魏字洞、普泰洞南北两壁的“梵天劝请说法”、“二商奉食”、“游化讲说”、“菩提树下成道”、“涅"等图案,则是成道以后至涅之间的情节内容。其构图形式,恰似一幅屏风画,把佛传内容上下左右对称地浮雕在龛楣以下的空白处,使主像两侧内容更丰富,同时更完美地起到了装饰效果。这种在主像两侧浮雕佛传的作法,是匠心独到的创造,其来源应是佛殿大堂里的壁画或塑壁。皇甫公窟的“菩提树下思惟”之内容刻在正壁与北壁衔接处,与主像并列一起。在这里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两棵树干发达、枝叶茂密的菩提树,它是佛教圣树,也被称伟觉树”、“道树”。悉达多太子在此树下端坐不动,凝神静思,整整坐了48天,在一个月圆之夜,他豁然开悟,证得菩提果而成佛。
  路洞的“降魔成道”则是把它列在南北壁列龛的起点,这16龛除最后一龛为佛说法印外,其它均为禅定印,此造像形式可能是源于《法华经》16王子成佛记,即是说,每个王子成佛,降服魔王是必经之路。
  龙门石窟仅有的这些经变故事,虽然雕刻的时间不一,造像的功德主也不同,窟龛位置也各异,但各自完整的段落却把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生、本世故事作了大概的介绍。尤其是佛传部分各有特色,虽然不足30个情节,但雕刻的内容却连贯,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从摩耶夫人入梦—白象投胎—游园—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母子还宫—报喜—阿私陀占相—姨母养育—树下观耕—逾城出家—王位相让—尼连禅河沐元牧牛女献乳糜—树下思惟—降魔成道—梵天劝请—二商奉食—天王献钵—度频毗娑罗王—游说—涅,情节不多,却把释迦牟尼的一生的主要事迹都表现了出来,丰富了龙门石窟雕刻题材的内容。
  顾彦芳
  注释
  ①西秦沙门圣坚译《太子须达那经》(见大藏经、频伽藏,以下引用经文,均同此。)②北凉高昌国沙门法盛译《佛说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所记与画面内容不符,宋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译《菩萨本生NFDE6论》卷第一所记内容与画面符。③丁明夷:《克孜尔第110窟的佛传壁面》,刊《敦煌研究》创刊号。④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290窟的佛传故事画》刊《敦煌研究》创刊号。⑤同④,文中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0、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第6窟现存41幅,原来应不少于51幅。”⑥⑦⑧⑨B12B13B16B19B25南朝宋天竺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⑩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B11东汉昙果、康梦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卷上。B14B17宋天竺求那跋陀罗译《地去现在因果经》卷二。B15B20B21B22B24B26B27B28B30B33宋天竺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B18南梁沙门僧佑撰《释迦谱》卷531《贤愚经》。B23穴天竺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B29后秦弘始牟《399—416》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第三卷《游行经》卷二。B31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第一《莲花夫人缘》。B32李文生:《鸿庆寺石窟》载《中国石窟·龙门卷》上册,日本平凡社,文物出版社,1988年。B34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