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经题,经题,一经之题,在天台里头,天台宗它是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就是讲名字,我们现在是华严宗的十门分列,分成十个部门,把经题摆在第九。总之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就是不讲前头的概要,也要先讲讲题目。这就正好是从讲概要到讲正文,这就是过渡,交叉了。
今天我们就是「总释名题」,题目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也很长的一个名字,现在把它简略,可以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这个经题是从现在所住存在世间的五种译本的题目会集而成,会集就是这个意思。有多种的翻译,梵本现在也不可得,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够,再重新翻译,翻译过十二次,不断的在翻,也不见得就能超过古人。所以力之所及,就可以从各种已经翻译的本子里头把它会集一下,这叫会集本。现在对於《金刚经》有人这么做,这都是会集本。《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和玄奘各翻译了一次,先师也把它会集。因为有的好简,有的著重於文字通顺,鸠摩罗什就「秦人尚简」,他就喜欢简化,而玄奘就讲信,要忠实於原译,他的就比较繁。《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就简化了。所以有会集的必要,把各种译本之长会集起来。
《无量寿经》上次已经说过,又是特殊的,各种不同的译本差别很大,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所以会集。会集的这五种经,这五个题目,印得很详细,我们就只把题目念一念。《汉译》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十号的一种翻译,是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中的一种含义,所以可以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这是无量清净平等觉。吴译本,孙权那边翻译的,前头一个很长的名字,他就是把那个音翻译出来了,所以这个字就不大好懂,很长;翻译意思,他还是把它译成《无量寿经》,也叫《阿弥陀经》,这是吴译本。魏译本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家常念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无量寿如来会》。宋译本,就是宋朝翻译的本子,最后翻译的本子,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经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说,「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一看见经题,他就知道全部的利益。「忙人见经题」,很忙的人,他心里头很多的事情,忙忙碌碌的人,而不能专心修持,他看看经题,「亦能得利益」,也能从经题中得到利益。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莲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就念这个经题,拜这个经题。所以这题目,名题,十分重要。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让我们学者,我们行人,因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看全经的大意,可以从这里头能够了解,所以经题很重要。
五种的经题要会集,以前不是有几种本子了吗?王龙舒的一本,他就管他所会集的本子称为《大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当然吴译中有阿弥陀这个意思,它是可以的,但是「大」字,没有哪个称大阿弥陀、大无量寿,都没有,这个「大」字就是王龙舒加上的。这个就是我们会集的一种所忌,你要都是经中原来的语言,会集的人不能随便增加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经里头,或者加在题目里头,题目也是佛印证的,这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变成了佛的意旨?这是大大的不可。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先师夏老居士又作,就是他们在这方面给后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那就很不妥当,这就是一个毛病。彭二林的一个删节本和后来魏默深会集的本子,最初都叫做《无量寿经》,这就没有分别了,你这个会集本跟原来的译本同一个名字,人家一看名字,谁知道是哪一种?所以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给它加上两个字,《摩诃阿弥陀经》,「摩诃」当然也是大的意思,摩诃两个字同样的没有来历。就是这五种名字前头都列了,会集的经过,他们的例子不妥当。
再考,《无量寿经》曾经翻译了十二次,名字还都在,名字中用「无量寿」做名字的有十本,以「清净平等觉」做为名字的有两种,以「正觉」做为名字的有一种,这样的话,就要综合各译的内容。现在先师的会集就把宋译本的经题直接用上,宋译本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正好是这会集本名字的前半段,一点也不要增减,完全是原题目。最末的一个摆在前头,最初的一个译名搁在底下,最初的叫《无量清净平等觉》,「无量」两个字就不要,前头已经有「无量寿庄严」,只剩下「清净平等觉」,把「清净平等觉」《汉译》这个名称加到宋译的这个名称之下,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字不要,经字搁到底下去,这是宋译;《汉译》,「清净平等觉经」。这两种一来天衣无缝,所以说「不假斧斤」,用不著任何的造作,这两个译本的原名摄在一个题目里头了,十二部经题都以无量寿、清净平等、正觉,这都摆进来了。
「全经大旨」,回头我们要发挥,整个《无量寿经》两万多字,大旨在这一个经题之中昭然若揭。而且净土宗的重要的含义都具备在这一个题目里头,底下我们要发挥。所以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人是说法的人或者其他的人,法,你这是什么法,有什么譬喻,完整的经题之中要具备人法喻;教理行,教是教法,理是本体,如何来行持,在题目中也表现;体相用,体大、相大、用大,在一名之内都显现了。「如帝网珠」,这个题目就好像帝网的一珠,这一颗珠子就把其余九百九十九颗珠子它们的一切光明庄严都摄在一个珠里面,就好像一切无量的妙义都摄在一个经题之中。所谓会集,可以是会集的用心、会集的妙,这个可以做为一个例子,可以从这看到一点麟爪。所谓一麟一爪,你要看见这是龙的麟、龙的爪,就知道这是全龙。从这个经题的会集就可见整个经的会集都是如此,不假斧斤,圆摄众妙。这是总的赞叹了一下,底下这个赞叹之词,它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清楚的看到,现在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
「佛说」,佛就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它的含义就是觉者、觉悟者。咱们众生迷,是迷者,迷了自己的本觉。佛就是他已经没有迷了,没有迷,剩下就是觉。所以《圆觉》的话很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都是极顿的话,没有那么许多渐次,圆顿法。咱们净土宗是圆顿法。迷就是众生,觉悟就是佛,没有那么些阶梯,这是从顿法来说。但是圆教里头,无阶梯之中不妨还可以有阶梯,而有阶梯之中不妨还是平等。
佛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是白内障,都快瞎了,要给别人领路,就一盲引众盲,而且自己名为说法,实际是放毒,不自觉。阿罗汉只知道自觉,他就是阿罗汉,佛就呵斥为焦芽败种。你不自觉而想觉他,你修一些福是可以,所谓的痴福,修一些痴福将来如仰箭射虚空,最后还要掉下来。所以首需要自觉,你才能够觉他。「觉他」,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觉他,所以不同於阿罗汉。生极乐世界的人纯粹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以二乘的种性,只知道求自觉的人,不知道觉他的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有很多念佛的人不明白。说得很明白,「二乘种不生」,这是天亲菩萨的论,所谓三经一论,《往生论》。觉他,因为觉他,所以才要觉自。不是想我自己怕苦,我要出苦,只是个人打算,个人打算这个心就太小了。而且「觉满」,没有欠缺。这三个觉都圆满,这才名之为佛,「名为佛陀」。我们就晓得,佛就是三觉圆满的众生,众生就是完全在迷,还没有觉悟的佛。我们从这个概念上说,佛教是无神论,不是有个造物者、有个神,至高无上,他永远是觉悟的,我们都要靠这个神的加持才能够生天堂,平等的。借《心经》说,我们跟佛是平等的,不增不减,在佛也不增,在我们也不减,真实平等之义。所以我们后来是平等觉,这个名题目里有,「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它中间含了这个意思在里头,可以翻译为这样的文字。
再有,「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第十就是佛,通号。因为有这个十号具足,这个世间所尊重,就称为世尊。这样的说法,世尊是在十号之外。可是《成实论》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东西它都有出入的,有的人常常很执著。这都没有什么,就是开合的不同,不要总觉得好像是莫衷一是,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都是仁者妄生分别。《成实论》就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成一号,这两个合起来做为一号,做成一号就变成九个,世尊加上去就是十号。所以世尊可以在十号之内,可以在十号之外。今天我们这个地方提一提,就不再说了。只是要说什么?就是佛这个十号之一是个通称,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座,居士是个通称,咱们现在在座的人,除了诸位大比丘之外,大家都是居士,居士是通称。你必须叫张居士、王居士才知道是谁,有的时候还两个都姓这个姓,把他名字搁上去,那是他的别称。就是说佛是个通称。这个通称,就本经来说,我们已经可以知道这个佛所指就是指我们的本师,大慈大悲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佛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
「释迦牟尼」是印度的音,翻成我们的话就是「能仁、寂默」,能够仁(仁义的仁),又寂默。所以这个名号就含了极深的道理,他是能仁,能度一切众生,觉他,他觉他,可是寂默,无所动,无所动而在度众生。所以就是常寂光,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和照不二。寂是体,照是用,体用。在禅宗,体用何妨分不分。所以佛法很殊胜的意思,咱们导师的名字里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寂默就大智,能仁就大悲,悲智不二,悲智并运,登峰造极,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极果,乘大愿船」。为什么说乘大愿船?咱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尘点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以大愿故,还示现从尼泊尔出生。所以这一种完全是示现成佛,为度我们。为度我们所以才演说这本经,而且这本经将来一切经都灭了,只有这一部经住世,而这部经今天当正式开始放光。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最后的一百年,都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机,都要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释迦牟尼佛说的,在这经里说的。这个佛就指的是「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
「说」的含义是悦,喜悦的悦,「悦所怀也」,心中很高兴。说跟高兴连在一起,我们常说畅所欲言。而且这个还不同,这个是释迦牟尼金口所宣,是佛说。「佛以度生为愿」,现在众生根机熟了,可以来听这个妙法,通过这个法而能得到解脱。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今天这个时机成熟,来跟大家说,心中很舒畅,满自己的本愿,大畅本怀,所以是悦所怀。但是不能老如此,最后一百年一过,还有世界,还有众生,可是法就灭了。所以这种机会是难得的。所以有身命是很容易,如果不出轮回没有尽。可是你闻法的机缘不多,从现在起就有限的一点点时间,最后再饶上一百年,再以后你就没有佛法可闻了。而且咱们这是贤劫,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就是在现在来说,说难闻不难闻?咱们偌大个北京城,能像今天我们在这一块又有几人?不说现在,佛当年在王舍城,三分之一的人见佛,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字没见过,三分之一的人连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难遇难闻,我们现在要很珍重我们这种机缘,要深自庆幸,也要发起大的愿力,使得其他的众生同沾这个甘露的利益。这解释了「佛说」两个字。
「大乘」,这个字可以读大乘,也可以读大乘,如果当做名词来讲的话,你读大乘;譬喻那就要读乘,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就是车子。你看,古文老说「出车千乘」,就是他能派出一百辆兵车。所以下象棋,车马炮,很少人念车马炮,是不是?那是一个古来的音,念车。出车千乘,这个读乘,就是车。千乘之国是个大国。我们这用大乘是什么意思?两个意思,我们一切不外乎是能跟所,一个是能乘者大,一个是所乘者大,这两方面的意思都有,是大人物所乘、大士所乘,这个法是个大法、是个大车,可以运载一切众生达到究竟。所以他就分别於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的,那个叫做小乘,他那个车很小,就是能乘的也小,所乘的也小,发心不大。能乘的小,你的法也只是自觉,所以能乘的也小,也没有利他之心。
《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摩诃衍就是梵文大乘的音译,它比喻「於二乘为上」,於声闻乘、缘觉乘它是上,上首,所以叫做大乘,只是对小乘而言,它是大乘。「佛大人乘是乘」,这两个虽然是同样的一个字,这个音应该要分别,前头一个音是动词,后头一个音是名词。佛是大人(所以《八大人觉经》说大人),佛这个大人他乘坐这个工具,所以叫做大,因为能乘的是大,佛所乘。「又能灭除众生大苦」,能让众生得到大利益的事,所以叫做大。就这个法很大,也就说这个工具很大,让众生都得到好处,灭苦,「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佛所乘是大,能乘的又是大,「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称为大。这是大乘之含义。《十二门论》又说,「《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这是《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的话。还有《宝积经》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这说的是法,这是所乘,所乘的是什么?是诸佛如来他真正的正觉,这个觉悟是真正的正觉(你看两个正形容这个正觉)所行之道,所以这个乘名为大乘。
以上这些经来论这个大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就是如来跟大菩萨是能乘,能乘者大,就叫做大。「又所乘之道」,他所行之道,「是诸佛如来之所行」,这菩萨之所行,所乘者也大,所以也叫大乘。又这个大字是从体上得名,指的本体。它的意思是以常和遍为义。常就三际一如,过去、未来、现在,它没有生没有灭,常;遍就遍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遍。体就是没有边涯,没有边边,没有穷尽,也没有一切对待。说这个大不是相对的那个大,我们说这个录音机比那个录音机大,这是对待。录音机又比这个桌子它又小了,桌子比房子它又小了,要说房子是大,这是对待的大。我们用这个大字,这个大字我这个注解里没有引,这个大字的解释就是没有对待。这个大字是其大无外,同时其小无内,它大到是没有外边,没有一个在它之外,同时又其小无内。所以佛教是极微妙,我常说这是大安乐法门,这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们总是在执著里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才是大。「绝诸对待」,你有大有小都是对待法。「横该十方」,从空间说就遍满十方,从时间说就「竖通三世」,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这个大是什么大?在时间上说,没有一个法在这个之前,才叫做大,「唯此先於诸法」。所以傅大士,梁武帝的时候傅大士,他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你说天地,宇宙出来了,有个东西在宇宙之前,它无形,它本来就是很寂寥的,就形容这个大字。「故强名为大」,勉强名之为大。因为这个大字它包括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大字就是勉强的名称。
底下我们说它是常,《涅盘经》就说,「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所以爱因斯坦他就进步得很厉害,说我们现在空间、时间、物质这些概念都是人类的错觉。有大有小、有东有西、有南有北,空间这些概念;时间的概念,过去、未来、现在、多少劫、多少刹,一刹那就是短,一劫是多么长,都是错觉,所有物质。从前人老问,这个你怎么说是空?现在一句话告诉你,错觉。《涅盘经》说,「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这是形容大,这个大字我们就讲得比较多。所以佛法要发挥起来无穷尽的,智者大师当年讲《妙法莲华经》,讲了一个妙字,讲九十天,九旬谈妙。你要说,一个字可以穷劫说不尽;你要简化,维摩诘就默然。所以我们在经题中这个大字稍微多说了几句。
而且我们要结合我们净土法门,你说这个大乘,这很广泛,也可以说是通论,摩诃衍是通论,结合我们净土法门,何以见得能乘也大、所乘也大?所以我们都要消归自己,不就是说食数宝。这个我们就可以用《观经》的两句话,最简单,也最明了。净土三经,《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净宗的第一义谛,而且推广一切法门也都不外乎这两句。是心作佛,作佛你就是要念佛,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你能念的这个心它本来就是佛。你能念的这个心就是能乘的,能乘的大,它是佛,还不大!所乘呢?你所修,就是所乘的,是心在作佛。你作的是什么?这是作佛的法,你不是作别的,是作佛,要成就的是佛,你所乘之道也大。你本来能念的这个心就是佛,你现在所作的,你所乘坐的也是佛,这还不都大吗?「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所以,「能修所修」,都是心。能修就是这个是心是佛的心,所修的也是修的是心作佛,作的是佛,佛就是这个心,所以你能修所修都是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也可以说,「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刚才已经解说过,「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又能所「自他宛然」。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这个有时候很难懂。举一个很浅近的物理学上的例子,磁场,两块磁石相吸,念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两个磁石相吸就发生磁力线,发生磁力线就好多条条,都连起来,一头连到这个是北极,一头连到那个是南极,构成一个磁力线的图,称这个为磁场。就以这个例子来看,为什么说自他不二?佛是一块磁铁,打个比方,我们众生有佛性,就跟铁有磁性一样。磁性是什么?不可得。但是它有磁性还有作用,一切发电机、电动机都靠磁,不可得而妙用无穷。佛性也是如此,更微妙,比磁性更微妙。但是众生是什么情况?这个磁是乱的,这个电磁走的轨道都是乱的,这个这么走,那个那么走,把自己的作用都抵消了,所以它就没有作用。但是你摆在另外一个磁石的旁边,受到那个磁场的引导,这电子就都走好了,一致了,和咱们修行一样。
刚才是用磁做譬喻,来解释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这个本来是铁,它还没有磁化,由於这个磁的作用,使得它这个电子的轨道都规律了,於是乎显出磁性来了。本来都有磁性,是同样的东西,是平等。但是一个已经是磁,一个还是铁,这个差别又宛然。经过诱导,这个电子的轨道都顺了,又成了磁石,又一样,又平等,所以宛然又平等。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跟佛又平等。本来是一样,可是一个迷、一个觉。迷,这些妄念,就是乱动这些东西不妄动,恢复到本来次序,跟佛一样,平等,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而且你在这个磁场中,看这两块磁石也有自有他,可是磁场只是一个,你说这是谁的磁场?所以自他它又宛然、它又不二,因为两个现在都是磁石,还有两块在这出现。所以通过这个譬喻,很能帮助我们体解。我们自他不二就是说的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
虽然能所不二,我们能修与所修也没有二,没有离开能所。所以有很多修行都是没有离开能所,就现在这些个修练,练这个功、练那个功,完全都在能所之内。自己是能修,这个功是所修,能所是对立的,一有所就没有道。所以观音的反闻,就是入流亡所,头一个字,先把所要忘掉,这个所。现在我们大乘,刚才解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它就是能跟所是不二,都是佛,都是心。而「修证不无」,虽然你本来是佛,修证才证明他不无,你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南岳怀让见六祖,六祖问他,「什么物?怎么来?」回答不出。多少年之后才能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后来六祖就问他,「还可修证否?」他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要去修证不是没有,但是你要染污就没有。所以六祖印证,「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能所不二,修证不无,修证才是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这一切情见都超过之后,这才是这个大。这个大也无名,你不可以有个名字来概括它,只是勉强把它叫做大。这个经中就是勉强名为大乘,以这个为譬喻,说明全经的大旨。全经这一部法,这一个法门就是如此,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绝对待的大,勉强叫做大乘。
再底下,佛说大乘无量寿,「无量寿」在古印度语是Amita,Amita是极乐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Amita是彼土教主的圣号。这三个字就是密语、就是咒,所以先师说净土宗是密宗的显说。密教说是最殊胜,日本人判教把禅宗判第八,华严判第九,密宗判第十,他们的判法。但是净土是密教的显说,Amita里头就含了无边的密义。现在有许多人说要去翻咒,觉得很时髦,这个咒语是什么意思,把它意思翻出来。其实这是画蛇添足,这个密语是密义,它有无量的含义。要说挂一漏万,其实不是挂一漏万,你是挂一漏了无量。它只有这一个意思,别的意思就没有了,那不行。所以这个翻译是很不妥当。有人把《心经》也翻了,写信问我。我说难道玄奘那么好的梵文,就这几个咒他不会翻?他不翻是有极深的含义。从有言说到离言说、从显到密,先给你讲很多很多道理,后头就是「揭谛,揭谛」,按照正音念是「阿谛,阿谛,波拉谛,波拉桑阿谛,菩提娑哇哈」。有什么意思?以前那些意思到这全用不著了,所以妙就妙在这。密义,密义翻成无量寿,翻成无量光,或者十二光佛,无边光、无等光、无碍光,这都是阿弥陀的号。《汉译》称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这都是阿弥陀可以翻译的名号。这个里头都翻的是无量,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什么的,都是无量。总之就说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佛这个名号中的妙德无量,名号中所含的德号也是无量,功德无量,所以他的德号也是无量。我后头引了一点,密宗的,把阿弥陀可以翻译的意思,这三个字,我是挑了一点,后头还很多,其实是无量。而且每一个名字,有这么多名字,每一个名字所含的德也是无量。佛这个德号之中可以有无量的德号,每一个德号中所含的功德也是无量,这就是上头我们所讲的《华严》十玄的道理,一中就是多。往往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於他的法门,今天听说那个法门好他就羡慕那个,自己修了修没有影子想换,换到那去,过两天又变又换,你这一生二换三换之后就快要到八宝山火葬场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门皆含无量功德,贵在坚持。
佛既然是无量的名号,怎么我们这又单标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就代表法身常住,三际一如。法身常住,过去、未来、现在,都如一。无量寿是如如智的本体(如来最殊胜的智慧是如如之智,如如不动,如如之智),无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体就不生不灭,就无量寿,而无边无碍的光,这一切一切是这个智的妙相,用。所以经题就把寿这个德标出来,称为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德也就包括在里头了。因为什么?相当然不离开体,体中就有相,既然出了体,相就在里面。
再说日本人的解释,日本的古德,不说现在的日本人,他们宗善导大师的教,对於《无量寿经》确实有很突出的见解。他说极乐净土三种庄严,这三种庄严是指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佛有无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庄严;菩萨有菩萨的功德,菩萨的庄严;国土种种的微妙,也是种种的庄严。详细说在《往生论》中有二十九种庄严,概括就这三种庄严。这三种庄严的一切一切归於寿命。这一切都是由本体所显现的,而这一切庄严它必须依靠常住不坏做为本体,它才有意义。极乐世界将来也跟其他星星一样的要大爆炸。现在确确是,星星爆炸、毁灭,化为微尘,微尘又汇聚,又成了新的星星。科学证明是这么回事,跟佛说的一样。那是一般的世界,极乐世界它就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很要紧!不然你跑到极乐世界还要碰见大爆炸就白费功夫。所以说一切归於寿命,而且一切归於体,归於法身。这含义很多,我上面头一个说得很浅。再说,寿是代表本体,一切归於体,体就是法身之德,归於法身,归於实相。所以一切功德庄严都是由於实相之所流现。
《甄解》又说,「安乐国土」,安乐就是极乐,「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依报、正报的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是天亲菩萨的话,这一切庄严入了一法句里头。这个地方就很像禅宗的话,不往底下说就是禅宗的话。这一切庄严就入了一句里头,它就是,底下点破了,这一句是什么?「无量寿故」,跟前头的话是一致的。这是天亲菩萨的话,「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落在无为法身上,说破了就是教。所以经题中采用「无量寿」这个德号,这个是体。於是法藏(阿弥陀佛最初修行称为法藏比丘),法藏在因地中所有的行愿、所有的修持,与他成了佛果,果地一切佛的功德,极乐世界依报(就是国土种种的庄严)、正报(一切佛菩萨的庄严),以及全部的经旨(经的含义),都摄在这无量寿里头了。所以我们常说,要生极乐世界,一个是不退(我们世界的退缘多,谁都有退,进一退九。他尽管说得再好,碰见退缘,他一退退九步),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极乐世界又寿命无量。现在我这个时候要用用功,就比我刚开始的时候要方便得多了,我不能再活个八十岁,寿命太有量了,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就咱们这苦。它寿命无量,又不退,还有不成功的吗?所以一切归寿命,这一点很重要。往生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真实去实现自己彻底度生的本愿,不如此不能真实度众生。
「庄严」,根据《华严探玄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这个庄严是什么?所谓万德庄严,佛以这一切德来庄严,庄严就是具德的意思;再有,是一种装饰的意思,美化,让它美起来,这庄严,含两个意思。小本就是《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的佛土,前头说了之后总结一句,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极赞极乐世界。这个《往生论》我们已经说过,就不再说了。本经中说,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他就「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专志庄严妙土是真实慧中的行动。真实慧中,那就不是有为法,无为而庄严净土,庄严净土而无为,这才是真的无为。把无为体会做什么都不干,一念都不动叫做离念、叫做无为,那是沉潭死水,死水不藏龙,也叫做阴山背后。「庄严众行」,经里的话,一切行都得到庄严。后来又说,法藏汇报,「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已经成就庄严佛土这样的清净之行。现在人谈清净就是一点事没有,不吵,但是他是庄严佛土做为他的清净之行。「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述说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没有欠少。这都是咱们这部经里头的话,这些话就显出经题「庄严」两个字的含义。「盖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这是他的行愿。从这个行动就得到他所应得的果,「故曰: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所感得这个国土,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所以因和果都是功德庄严。这个中间包括很多具德的意思,偏於具德。
但是做为交饰、美饰,这经中也有,说「荣色光曜」,这些花果树木荣色光曜,「不可胜视」,你看不过来。又说「无量光炎」,就是光焰,「照耀无极」,这一切都放光,种种的妙色之焰(焰表示它生动、蓬勃,不是像我们这光死的一片,它蓬蓬勃勃、活活泼泼的),这个是无极,不可穷尽,无量的色、无量的运动、无量的转换,没有边际。「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宝,「以为交络」,做成种种的璎珞,「明妙无比」,光明和美妙。咱们这个世界果子也有香的,像木瓜、佛手、香橼,这都是果子(果实),它都是香的。极乐世界这些「花果恒芳」,老是香的;「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香光庄严。又说「随风散馥」,随著风吹都是香味。「沿水流芬」,像这些文字都是十分的美。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又说「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又说「奇妙珍异」,这是非常之奇特、非常之微妙、非常之珍贵、非常之突出,异,不凡。「周遍校饰」,遍於全国,互相来庄严。「光色晃曜」,光色明曜、生动。「尽极严丽」,庄严和美丽到了登峰造极。这些文句就是说国土这种庄严遍满其国,这都是说它的美饰,这个国土,这方面的含义。
再说「具德」,具德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句,经中第九品说,「如实安住,具足庄严」,这两句话好。我从前就是对於说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我就很感兴趣。它这一切是由於它是如实安住,实是什么?实是真实,经中说的三个真实,咱们这经有三个真实,刚才说有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就是真如),真实之利(可以给众生真实之利),这是本经的三个真实,三个真实是一致的,是相联系的。极乐世界有这么样的庄严,是由於它如实安住,如这个实际、如这个实相而安住,所以才能显现如此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庄严。这些庄严都由於这个德,什么德?如实安住於本体。第十五品说,「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很自然的随你所感,应当所应的自然就显现。就好像那个水,你愿意深它就深,你愿意洗淋浴的就从头上冲下来,你愿意它是暖一点就暖一点,你愿意它冷一点就冷一点,一个池子里头,大家各个满自己的意。而且闻法,各人听到自己所愿意听的,都在一块,随应而现。这个是显明什么?就是显明事事无碍圆明具德十玄门。这一切一切都是没有碍,这水应了你就不能应我就是有碍,这是一切无碍、一切自在,一切这么微妙,一切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上次讲了十玄,大家恐怕还是觉得不大好相信,这本来也是。前几年留苏的一个留学生回来,在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里头工作,一天他来看我,他说我正在研究新的数学,他也举了实例,说可是我不懂,我想不通。他说这个新的数学叫新的级数,当这个项目到无穷多的时候,他说按理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而且是局部包括全体。这是新的数学,偏於理论,理论中得出这个结论,局部包括全体。那不就是咱们所说的多里面包含一,十个手指头包括每一个手指头,每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一里头包括多?这就想不通了,就是这个意思,局部包括全体。可这包括,我觉得我手包括十个手指头,全部包括,这个谁都懂;但是倒过来说,一个手指头包括全体的手,这就很难懂。事例有两个事例,我先说一个,就是全息照相。咱们这照相是平面的,全息照相是立体照相,所以这个照片一放就跟一个真人一样,立体的人坐在那。当然坐著就是坐著,站著就是站著,他如果是个动作就是个动作,这个图显出是立体的。但是它有个版,你要通过这个版才显出来这个相。要把这个版给摔了,拿出一个小渣,再通过这个设备,怎么样?放出来还是整个人。小渣是底片的一个局部,它为什么还能显出整个人?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局部包括全体;只是显的这个相,人比原来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因为世间的东西它究竟还是有极限。
所以过去有好多好多我们那个很机械的一些唯物论的东西,那完全是错误,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全部是错觉,咱们佛教说的全部是由於你妄想。错觉和妄想正是相对的,错跟妄很相似,觉和想不是很相似吗?所以一刹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只劫。因此那些争论,一定说三大阿僧只劫成佛,一定说一刹那可以成佛,这是戏论,愚痴,哪有这些分别?你错觉。什么叫一刹那?什么叫三大阿僧只劫?不过现在从科学的发达,对於弘扬佛法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说到事事无碍,所以把前头那个我们再补充一个。后来我跟他说,我说这有什么难懂,佛教释迦牟尼佛早就这么讲了。我又给他举了些例子,他也想通了,拿水和波等等的,我上次举过了。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补充这个例子就很实际,局部包括全体,一个破的东西,一个渣,就等於原来的东西,作用一样。因为它是全息照相,信息它全部,有这个条件,它所集的东西到了无限大,全部不能再比它多,全部它都有了,因此在这个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体。
差不多宋译的经题字都解释了,底下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者,身口意三业」,一切业,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这三种业不管是善、是恶,要离开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垢污。恶念当然是要离,善念有的时候你要知道,也还没离开烦恼。比方有人他恋爱,要牺牲性命去保护他的爱人,这是善念,但是他还是有垢污,他还是贪恋,所以不是清净。你离开了一切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就叫做清净。《探玄记》说,「三业无过」,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还有过失,有过失就是不清净。「又清净土」,清净土就是指的净土,清净身指的是佛身,清净人指的是如来。清净这个形容词它都是这么用的。《往生论》中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入一个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个地方就跟咱们经题中「庄严清净」恰恰十分相合。你看两个题目凑在一起,跟《往生论》的这个一模一样,三种庄严入一清净句,庄严清净,把这个妙法宣达得多么清楚,「妙合天然」。三种庄严就是无量庄严,这三种庄严都入在一个清净句里头,这就表示一切都一,无量的庄严入在一里头。又《维摩诘经》里头说,「心净则佛土净」,你这个介尔之心一净国土就净,一就是一切,这国土是一切,你的心就是理一心,一包括一切。
所以《华严》的玄旨,在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来。「又《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这也从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头可以启用这个含义。而且《汉译》的经文中,它的第十八愿,这一段是《汉译》的原文,「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我稍微解释一下,法藏说我作佛的时候,别国的人民,作菩萨道就是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念什么?念我的净洁心。这是《汉译》的原文,念阿弥陀的净洁心,这就是禅宗。「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不可以计算的比丘,「飞往迎之」,来接引他,「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等他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带著无量的圣众去迎接,就站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他就可以跟阿弥陀佛回去,生到阿弥陀佛国土,作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了。这个里头就是很低很低的水平,很多惑都没有断,还是凡夫,他就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生到凡圣同居土,凡夫和圣人在那同居。他虽然是凡夫,可是他是阿惟越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所感。在我们这个国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的,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这个就是去了就是阿鞞跋致。所以蕅益大师赞叹,说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说他是凡夫,他又是阿鞞跋致,十方世界都没有这个特殊的例子,所以称为不可思议。
这里头所谓净洁心,它叫净洁心,「念我净洁心」,原文是净洁心,就指的是清净心。「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把这一切功德庄严总起来是一法句,叫做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而这也就是什么?就是这一句佛号,一法句。所以发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临命终时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所以庄严清净也就正符合本经的宗旨。本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个清净句就表现的无为法身,代表的是实际理体,从这个实际理体,从这个清净句就出生三种庄严,流现出三种庄严,而三种庄严就同入到一个清净句。所以这个展开就是无量庄严,退藏就是一清净句,就是清净心。这就是咱们经题中「庄严清净」的含义。
再就是「平等」,平等觉。平等是离开差别。《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和众生这三样没有差别。所以我们是大平等,佛一点也不比谁高,我们主要是体会佛这个平等之义。所以我常常说很多信佛的人,我说你们都是把佛看成上帝。有一个人写了很多很多东西,他问我,我说你说的还是上帝。他跳不出这个圈,怎么有智慧、怎么高、怎么清净、怎么突出,说了半天,都是上帝那个范畴。这个三无差别就是平等之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菩提是觉,觉是什么?觉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这个字就非常好,既然说它是如,就不是一个。只有说这俩如同一样,这三个如同一样,没说一个如同一样的,这不成话,说到如就不是一个。既然如就没有异,它同了,怎么会不一样?说这个如字就是不一不异。所以我们有许多东西,用佛的智慧眼去照的话,它一切都是极微妙,这个如字就很微妙,一个如字就是不一不异,而且真如。所以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入佛境界经》讲入不二法门,真正平等还有什么二?离开一切差别。所以这个地方也不可以混。差别都不对,只有平等对,你这是不是差别?所以没有你众生起心动念的地方。所以要平等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平等义,都是圆融无碍。
经中的「平等觉」,可以包括四个含义。平等觉,觉是觉悟,觉也就是佛,所以平等觉搁在一起它有四个含义,一个是「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没有什么不同,怨亲平等,也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说地狱众生就低,天的众生就高,没有这些差别对待,平等普觉,平等成佛。所以我们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迷惑多的人也行,上至文殊、普贤也行,它是平等的,「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一切的含灵,当来就从无量寿如来会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一切的含灵,一切有灵性的,就是一切有情,都是靠这个法而得度脱。这个法是什么法?《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法,「正显平等普觉之义」。
第二个,拿这个平等的法去觉悟众生,「以平等法觉悟众生」,故名为平等觉。什么是平等法?这禅宗的道理又来了。《净影疏》解释这个平等,「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无愿、无作、无所有,原文是无作无所有。我们这个持名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所以它不是一定要先悟后修。什么法门都需要先悟后修。悟,茫茫人海中有几位是悟了的?不可得,稀有又稀有。所以这个是暗合道妙。禅宗开悟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哪怕一个老太婆,但是你心里诚恳、绵密,你念到一切都放下,什么你都不想,这就无所住;可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而生其心。无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都只能够分开两段进行,有的时候无住,有的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但是我们现在凡夫,就可以不知不觉来暗合这个道妙。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住生心是这样。这样的话,他念来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可是这一句不断,它不断灭,净念相继。禅宗的保任,这不就是最后保任吗?禅宗讲保任,大家就只知道一个任字,忘了它上头还有一个保字,你开悟之后要保任。心心不异谓之保,前心和后心没有两样这叫保;要起便起,要坐便坐,叫做任。没有一点造作,两个字合在一块。所以都是如此道理,能仁、寂默、保任,一切一切。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老兄是入地狱如箭射。这个就是能所都忘了,就暗合道妙,你就用这个法教导众生能够成佛,你不就是用这个平等法吗?这不就是无作吗?这有什么作?他能所都忘了,他也无所有,他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是以这个平等法教导众生,这是第二个含义。第三个含义,表示如来所成的正觉。诸佛都是,佛佛道同,没有哪个佛大、哪个佛小,哪个佛高、哪个佛低,「故曰平等觉」,第三个含义。第四个含义,就本经说,这个平等觉就指的阿弥陀佛。现在这四个含义,在我们的经题里头都有。
最后一个字是「经」,经就是线,「梵语修多罗」,也可以译成「契经」,契就是契理、契机,现在简化了,就称为经,名线。经它就包括四个字,就是「贯摄常法」这四个字,既是线的含义,也是经文的含义,很合适的。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的理,贯穿这个本体;摄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经就是要度生;常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说,也是古佛所说。所以有好些人现在想创新,好像他就要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那就不是佛法,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法,法则。咱们公布一部宪法,你说云南就不听,不行,近远同遵。所以贯摄常法,这是经字的含义。这样就把这个经题每个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经的大旨在这个地方也都透露出来了。
再有,这个经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类,一种是单一个人的,《阿弥陀经》就是单个人,没有法,没有喻。《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没有人,没有喻。《梵网经》,梵网是譬喻,没有人,没有法。这是单一的。复就两个,《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这里没有喻。《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人法喻都有。我们这个经也是人法喻都有,佛是人,无量寿,佛是咱们土的教师,无量寿是彼土的教师,两土的果人都在内,这是人;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庄严清净平等觉这完全是法;大乘就是譬喻,刚才说这是工具,做为譬喻,运载,运载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就相当於《法华》说大白牛车。这个是人法喻。
再有是教行理。佛经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从理体立教,从这个行,从你的修行才能明显显示出这个本体,也从行显理。现在我们要是说这个经题中的教行理是什么?经题中的教行理,「佛说大乘是教」,佛来讲大乘这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你应当去庄严自己、庄严众行,你应当清净、要平等觉,「无量寿是理」,这就是说教行理。无量寿表示三际一如的法身常住,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是心是佛」这个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体。「佛说大乘是教」,它是根据无量寿的本体,指出以大乘为譬喻,来宣说众生得度之法,成了这个经,所以「佛说大乘」就是教。「从教起行」,起行是「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教化,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我们拿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我们的自心、清净我们的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等到像《大势至圆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念佛不但是禅,而且是深妙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大势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而且是跟五十二法王子同时宣说这个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便,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自己就心开。开是开明本心,这就是显出本具的平等觉,这是从行显理。行你念阿弥陀,你心开就显出理,从行显理。再有你往生之后,你悟了无生法,你从体起用,又来广度众生,拿这个平等法来教化众生,这又是从行来显理,从你的教化来显这个理。
拿这个经题配三大,体相用,「则无量寿体大」,法身的本体,「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觉一切,不分你的根基,普度。以前我说过,连动物都得度,连地狱中的众生,地狱中的众生如果不停的念佛,一旦他业满出来之后,他马上证得清凉华菩萨,用大。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著重,它殊胜在用上。其实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方面要偏赞一点?它就是在利他方面,普度,适合大家的根器,所以它和别的法门不一样。
底下再把这个经题说一说,「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经题来配合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们念佛就是念我这个本觉的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是什么?「以庄严自心」,这是什么?开始觉悟,「是名始觉」。所以《净修捷要》,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觉合本觉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个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从这个本觉起,我们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而最后趣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是配三觉也可以。也可以倒过来,把平等觉作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个是始觉,而最后证到果觉,那就无量寿,从两头说都可以。总之这个经题它的妙义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你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你得到无量的功德。幽溪大师《疏钞》说,他并且引证,这个话在《金光明经》中,许多大乘的经典里头都是这么说。所以这个经题是很重要。这就把前头的九门今天就结束了,下一次从「如是我闻」开始,正式讲经文了。今天就到这儿。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九集) 1991 档名:51-001-0009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