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

发布时间:2019-06-25 12:19:03作者:大悲咒问答网

佛说四十二章经疏钞卷第五清 浙水慈云灌顶沙门 续法 述

△三远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疏】 众生发起妄情。能生贪泉爱水。如田间草而滋润者。修道之人根境不偶。贪爱干枯。如彼干草。爱习初干。未与 如来法流水接。是故遇彼欲火淫烟急须远避。设一近之。不唯失通难返。而且疮身坠于狱矣。问。淫怒痴俱是梵行。得失念无非解脱。何必区区对治。迹类 小乘耶。答。此是 大乘根器所行履处。然亦多劫熏成。故能入净入秽。处处无碍。中下之人。垢习尚强。欲累未尽。岂能头头是道。法法圆通。说 空行有其过非细。故曰诸佛深法。不可于初心学道人前说。可不信夫。

【钞】根境不偶者。楞严云。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也。

爱习二句约法明。喻上干草设遇甘露法雨不避火也可矣。

失通难返者。劫拨仙人。得五神通。飞行往返。时王礼敬。积有多年。一日有务远行。令女事奉。彼飞仙至。女以手擎坐着案上。触女柔软。即起欲意。欲心一动。遂失神通不能飞还。疮身者。百缘经云。拘楼孙佛时有长者子。好色。见一淫女。心生耽着。无物可与。遂至塔中盗花与之。夜乃共宿。晓发恶疮。痛不可言。医莫能治。有云旃檀涂疮可得除愈。时长者子。即卖家宅。计得金钱六十万。买牛头旃檀香六两。捣以为末。即入塔中。发誓愿言。我今所患。乃是心病。用香涂塔。以傥花价。唯愿慈悲。受我忏悔。速除此患。疮寻得瘥。毛孔香气。坠狱者。楞严云。阿难当知。是十种 魔(怪。[魅-未+(乏-之+友)]。魅。蛊毒魇胜。厉。大力。川林。山海精。芝草。自在天)。于末世时。在我法中。赞叹淫欲。破佛律仪。魔师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云栖云。莫贪欲染境。地狱根本故。问下。通妨也。法法头头者。净名云。虽处居家。不着 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此乃 菩萨家风。如来境界。若是初发意者。必须深厌室家。离欲自净。始得。问。若尽修梵行时。人类不几绝乎。答。如果人人虽欲。清净自居。此界便成安养乐土。莲花化生。何虑人类之绝耶。只是无心求道。真为出世耳。汝忧及此。与杞人何异。

△四断心。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阴。佛谓之曰。若使断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疏】有下。先明本。淫。欲事也。不止。过度也。患者。有十所以。一邪思(毁戒谤法等)二动火(发热。口干。舌苦等)。三耗精(没神失力。筋战。畏寒。惧暑。悲风。苦雨等)。四损身(皮黄体瘦。腰酸。腿软等)。五招病(痨怯渴痟。生疮。发毒等)。六怠事(好睡。懒行等)。七慢人(傲师。陈友等)。八易老(色灭。血衰等)。九促寿(轻天。亵神等)。十忧死(罪罚。苦报等。略为十。广四十)。阴者。指男根。隐密处物也。不如断心者。阴为末。心为本也。功曹。谓考功之官曹也。从者。谓录福善祸恶之列职也。淫心为因。譬功曹也。淫境为缘。淫方为法。淫根为具。譬随从也。兵随将转。伴逐主行。例今心安阴静。心生阴动。经云。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可见断阴存心。岂非世俗倒知之痴人乎。佛下。次引证。欲思想。所也。于所乐境希望为欲。令心造作业行为思。于境取像分齐为想。意。第六意识。王也。若配 五蕴欲。受也。领纳前境。起爱欲也。思行也。驱役自心。造业行也。意。识也。意即分别事识也。色想可知。谓能动色体。由欲念生。希望欲境。本于意识。与心相应。种种取像。唯以思想二心所生则王所心。为欲本矣。心王心所二法寂时。阴根色体。亦复静矣。到此之际。五蕴皆空。又何色行之有。淫欲之患。从是息矣。佛下。上正引偈。此出说人。梵语迦叶。此云饮光。过去佛也。除欲除心。诸佛同道。汝若修断。此法为最。

【钞】心本阴末者。心通受等四蕴。阴即色蕴也。功下。亦可传送之官名功曹。主也。同事之人名从者。伴也。淫心因者。即下生意思想。淫境下。即下欲色。梵网云。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一念本起染污之心为因。瞻视随逐等事。多种助成其淫为缘。淫中资具摩触称叹等事。方则为法。正起作用二相交遘。成就淫事为业。律云。此戒五缘成重。一淫心。二是众生。三众生想等。四是道。五事遂。则知作不净行唯在邪淫心矣。断阴无益者。犹如黄门。尚取妻室。不男不女。还恋欲事。故楞严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大慧云。识破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自至。正此意也。二心寂静非色非行者。此修念处乃能如是。人于五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识多起常倒。如来为除四倒。故说四念处观。一观身不净。破色净倒。二观受是苦。破受乐倒。三观心无常。破识常倒。四观法无我。破想行我倒。四倒既空。五蕴非有。患从何处而生起耶。又永嘉云。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华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燋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性苦无乐。革囊盛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惟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发毛爪齿皮肤。血肉汁泪。涕唾脓脂。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言语。诈为亲友。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智者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所以者何。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千生万劫。种种楚毒。痛苦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此亦静心离色之观法也。宜笃行之。

△五离爱。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疏】初二句。本生则末生。后二句。本灭则末灭。境初顺情生欲。欲久贪恋生爱。爱初别离生忧。乐去苦来生怖。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不起爱见。绝于攀缘。憎爱情忘。离我我所。我人尚空。复有何境起忧怖哉。

【钞】爱欲。惑业也。忧怖。苦报也。乐非常住。久必坏生故。忧有七。一身力忧。二疾病忧(人有 五欲七情。病有五痨七伤。又四百四病。多从淫欲而起)。三寿命忧(耗损精气。岁身丧命故。广成子云。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四罪恶忧(万恶淫为首故)。五殃祸忧(天道福善而祸淫故)。六别离忧(瞥尔睡去。室家男女。便带不去。受用不着。况死亡后。岂能相欢娱乎。复有爱成怨者)。七死亡忧(忘身狗欲。死亡立至。楞严云。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以至殂殁。堕无间狱)。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恶名怖。三大众威德怖。四死怖。五堕恶道怖。上爱欲是顺情乐境。此忧怖是违情苦境。则知乐是苦因。怨从亲起。若各异处。何憎何爱。入平等空。非违非顺。如一美色。淫人观之为美。贪爱起欲。妒妇观之为苦。眼不欲见。常人观之。无所适莫。学人观之。成不净观。是故苦乐违顺。境本自空。喜怒哀乐。情亦非有。于毕竟寂灭中。而起忧怖颠倒妄想。岂非是愚人焉。

△次修真四。初明修行法三。初坚心得果。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意若无惧。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疏】先喻。一人喻沙门学道。万人喻众魔军。挂铠喻净戒。骑乘如禅定。利器如智慧。出门如出教门。怯弱喻畏惧不进。半退喻半涂而废。斗死喻被魔缚着。隳宝觉身。无惧喻直破 生死。勇断烦恼如孟施舍之养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得胜喻得道果。法华云。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是也。沙下次法。学道。合与战坚进。不畏。合无惧力强。破魔得果。合得胜高迁。坚心。住理也。精勇。修行也。不畏。明教也。灭魔。证果也。

【钞】众魔者。略则唯四。一天子。欲界顶魔王天也。深着世乐。憎嫉佛法故。生死缘也。二烦恼。染化三界。则有见爱魔王。净化三界。则有二障魔王。受用三界。则有种障魔王。法性三界。则有习障魔王。法界土中。则有无尽执障魔王。生死因也。三五阴四大六根等。是色众魔。违顺苦乐等。是受众魔。无量念虑等。是想众魔。起诸贪嗔等。是行众魔。诸识分别等。是识众魔。四死魔。无常因缘。破相续五阴离暖息识故。后二。生死果也。广有 八万四千。谓十使互具成一百。五根五尘历一千。华严云。眼等于色声香味触境。其内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共成二万一。贪嗔痴等分四心。各具二万一千。共成八万四千魔数。挂下。铠喻戒者。护持身故。乘喻定者。乘正乘故。器喻慧者。坏诸物故。此三与教。俱通大小。不进。谓中下根。意怯胆弱者。半途。小则暖位尚退。始则性地。终等十信。如四禅无闻比丘。舍利弗六心退等。

斗死下。楞严云。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若不明悟。彼魔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孟施舍者。孟子曰。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子龙胆者。魏王操临汉中。赵云将数十骑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且斗且却。操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操疑有伏引去。备明旦。至云营视之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贤圣军者。小则七贤四果等前后诸将。大则十圣三贤等将。阴恼死者。小则界内有漏五阴。分段生死果魔也。见爱烦恼。因魔也。大则界外无漏五阴。变易生死。果魔也。尘沙无则乃至色上□固妄想。受虚明想融通。行幽隐。识上罔象妄想皆因魔也。功勋有三。一灭毒。恼魔离矣。二出界。死魔离矣。三破网。阴魔离矣。故云大功。大集经云。知苦坏阴魔。断集远恼魔。证灭绝死魔。修道降天魔。 涅槃四依品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缚汝。解曰。五系。即五停心观门。治彼五种魔也。灭等三句。谓断贪种习。即出欲界。破阴魔网。转五阴而成法身。断嗔种习。即出色界。破烦恼魔网。转烦恼而成菩提。断痴种习。即出无色界。破死魔网。众生死而成涅槃矣。力强无惧者。戒忍坚进慈悲定慧力也。高迁者。法华云。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见贤圣军。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末后乃为说是法华。能令众生至一切智。释曰。田喻禅定。宅喻解脱。聚落喻 声闻四果。城喻辟支涅槃。邑喻菩萨净土。衣服喻惭忍善法。严具喻一切助道。珍宝喻七觉支。牛马象车喻三乘观智。奴婢喻神通。人民喻知见。髻中明珠喻如来种智。则知迁中。有小大贤圣道果之不同矣。

坚下。教行理果。亦通小大。小则六识心。生空观。灭苦教。二乘果。大则八识等心。诸法空观。严土度生。教大乘妙觉果。是知坚进勇破。乃为道之当务也。问。何以知然。作此配耶。答。有本云。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欲灭恶尽者。必得道矣。故斯作配。自有凭也。

△二处中证理。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非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调。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疏】先叙其不善用心。夜诵者。 僧则日间辨常任事。夜间修自己行。时刻治心。无少懈也。佛遗教者。乃贤劫中第三佛所遗之经教也。悲者。哀根之不利。紧者。苦经之不熟。悔者。嗟僧之难为。退者。想道之难就。孟云。其进锐者。其退速。故口紧而心悔也。佛问下。次示以适中之道二。初举问令知。弹琴通二喻。对上喻诵经。对下喻学道。调弦亦二。喻调声调心。急缓喻紧慢进懈。中喻不徐不疾。声绝不鸣。喻文义不熟。理性不通。普调。喻文明义显。理穷性尽。楞严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若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大千。须弥山王。踊没低昂。一切声闻皆起舞戏。则允执厥中之道。真可谓圣贤相传不易法矣。佛言下。二例明学法。先略例。调则不急昏病除矣。适则不缓散病去矣。又调则进而身净。非遽暴也。适则循而心乐。非颓靡也。不躁不懈。于道岂有不得者哉。佛于阿含会上。告耳亿曰。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戒无漏人。圆觉亦云。其能证者。无作无任。其所证者。无取无舍。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于道下。次详明。暴者。由其志意太高。工夫急骤也。疲者。奋发之气过激。精神易于衰耗。力已竭而难继。怠惰随矣。意生恼者。急遽无序。还归于废弛故。罪必加者。不责自己不善用心。反谤诵经无功。学道无益。起大邪见。造诸恶业故。此如弹琴弦急声绝矣。于道若因循懈怠。怠亦身疲而昏惰。意即散乱难摄而懊恼。由此毁道难进。怨经难学。起大嗔痴。作诸罪障。此如弹琴弦缓不鸣者也。

清净。调身不至于急暴也。道自进矣。安乐。适心不至于宽缓也。道自成矣。此如弹琴急缓得中。诸音普调者然。故知学道应效伯牙之善调也。

【钞】夜诵下楞伽云。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声悲属口。思悔属心。

孟下。人之学道。固不可不用心。亦不可太用心。若进而勇锐者。则其气易衰。而其退必速。此则过用其心。功不成矣。不及太过。各有弊也。

进。向也。渐履不急之谓。循。顺也。从容操存之谓。佛于下。阿含经云。有尊者名二十耳亿。昼夜修行。精勤不舍。于欲漏心。不能解脱。而白佛言。沙门甚难。今欲舍服还作白衣持物广施。佛问。在家善弹琴不。对曰能。佛问。若弦太急。音可听不。对曰不也。又问。若弦稍缓。可采听不。又对不也。复问。不急不缓。可采听不。对曰可听。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便堕邪见。若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成无漏人。尔时二十耳亿。思惟佛教。在闲静处。修行其法。如实知之。证 阿罗汉。释曰。调戏。如赶路人。邪见。如躲懒人。故圆觉云。修证妙法。应离二病。一者作病。谓我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二者任病。谓我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沩山云。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时光亦不虚弃。便是僧中法器。则知颓靡自安。固不足以有为而躁暴无序。亦难圆满其功。缓急得宜。终始成也。于道若下。补缺也。经不明者。失在过用心故。疏双出者。急缓皆为弊故。

清净下。上无欣求谓之清。下无厌舍谓之净。外不着有谓之安。内不耽空谓之乐。此皆不偏之中道也。如斯行止。道果可克。伯牙善调者。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连曰。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俱往。至其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汝。伯牙四顾无人。但闻海水汹涌。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作水仙操。曲终。成连迎之而还。伯牙遂为天下妙。后遇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即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又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于吾心也。吾何以逃其声哉。设伯牙不善调弦。子期亦不能知流水高山之志矣。

△三去染成行。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疏】先举喻。人。喻学道之者。锻。烧炼也。喻修断。铁。喻道心。滓。渣滓也。喻垢染。器。喻道行。精好。喻清净。学道下。次合法。垢染惑也。粗垢见思烦恼也。细染。尘沙无明也。心垢。则逐情而造业。苦报无量。生死不休。行净。则顺理而证真。住涅槃界。恒受安乐。是故心去垢而成极清净行矣。余如无差别论。

【钞】铁则先烧粗渣令成好器。心则先断烦恼粗垢而成我空澄清观行。铁则次炼细滓令成精器。心则次除所知细染而成法空洁净观行。约教。小乘去粗垢。始分除细染。终相即。顿俱泯。圆融通无碍。约位。不净众生界。染中净菩萨(二乘亦摄)。最极清净者。说名为如来。无差别论者。彼云。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得无障碍。说名如来应正等觉。解曰。众生界文。证上心垢。菩萨如来证上行净。法身即是心之异名。垢染去心。清净法身成矣。

△二举证难果。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与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疏】佛下。初举世间果明难。有五。百八十劫。空过无佛。常行不善。多堕恶道。故离三恶道为难。佛问比丘。甲头土多。地上土多。诸比丘言地土甚多。佛言。天上命终生人中者。如甲头土。堕地狱者。如地上土。如帝释天。夜摩天。郁陀罗伽仙等。故知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女有五障十恶。或遇公姑惨毒。夫主狠戾或逢父母恩薄。子媳顽逆。乃至闺阁禁制。生育艰难。男则无此。具四行法。如善旻为董司户之女。海印为朱防御之女。法华尼后身作官妓。可见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亦难得也。虽得男身。癃残百疾。盲聋喑哑。挛躄背伛。则诸根具足。五体端严。非为易也。六根虽具。无诸疾苦。然生边地。或处北洲。不知仁义。不信因果。纵有颇罗堕将弟子住。亦难化导。非如中国南洲。能断淫识念。精进勇猛也。既生下。二举出世果明难有四。身居中土。报在阎浮。其奈佛前佛后不睹色像。过百三十劫。乃能得一见。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法华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诚哉是言也。

设值佛世。若无善友开导。不能见佛闻法。亦为徒然。如妙庄严阿阇世王世智辩聪起大邪见。乃至舍卫三亿家及诸不欲见闻者。可不悲夫。虽遇知识。得闻佛法。不能起四信。行十善。逢恶因缘。即便退失。或得信心成就。非如鸿毛上下。又不能发三心。立四愿。修五行。证二果。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顶礼初发心。则知发心化度修证可谓甚希有矣。既发下。三举世出世间上上果明难。大心已发。万行已修。设毫厘系念。还落事相之功。瞥尔情生。便乖法性之体。有作修证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会一念顿契佛家。 般若云。不住色生心。无住相布施。楞严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乃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则无功用道。实为难中难矣。然此十难。亦不为难。华严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

况今脱离三途。得在人道为大丈夫。身相完具。共住中国。值有道君。瞻对尊像。餮服甘露。亲近善友。远恶知识。起大乘正信。除疑舍邪执。复树良因。发大善愿拔济众生。生人福业。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迹此推之。应自庆幸。当知能以专心为道。又何难之有。不能以道为心。无难亦如何。

【钞】疏有二意。初直释其难以警策。世间果难五中。初离恶难。即八难内三途难也。百八二句。法华东南诸梵颂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常行二句。上方梵颂曰。于昔方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又有经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乎。则离三恶诚为难矣。佛问下。二为人难。诸天退堕尚不得人。况人还复能为人乎。又有经言。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脱。入般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如常释下。正法念处经云。帝释名庵舒摩。作忉利天。福尽退为摩伽罗海大身之鱼。复有三四帝释退堕三恶道中。夜摩天王。以福尽故堕叫唤狱。智度论云。郁陀罗伽仙人。得四空定。生非非想处天。于彼寿尽。报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无色界天乐着定心。不觉命尽。堕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堕在欲界。六天福尽退堕地狱。

女有下。三成男难。五障者。超日月经云。一者不得作梵天王。清净垢染不同故。二者不得作帝释。少欲多欲差殊故。三者不得作魔王。刚强懦弱相异故。四者不得作转轮王。仁慈嫉妒迥绝故。五者不得作佛身。万德烦恼各别故。十恶者。玉耶经云。一者初生父母不喜。二者举养视无滋味。三者心常畏人。四者父母忧嫁。五者父母生离。六者畏夫喜怒。七者怀产甚难。八者少为父母检录。九者中为夫婿禁制。十者老为儿孙所诃。

具四行者。涅槃经云。具足四法。名为丈夫。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

善旻海印。皆沙门名也。具载乐邦文类六卷。法华尼者。欧阳永叔知颖州。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问妓云。曾读法华经否。答云。失身于此。何暇诵经。遂与法华。赞诵如流。与之他经则不能读。问。妇女固不及男。设堕其类。如何转舍。答。涅槃经云。是大乘经。有丈夫相。所谓信知自身中有佛性。男若不知即为妇女。妇女若知即男丈夫。又能念佛修行。亦得转女成男。太平府官圩杨氏。秪生一遗腹女。婆媳皆寡居。专心礼念观音菩萨。其女四月后变为男子。又龙施女。

经云。须富长者。女名龙施。于高楼见佛。发菩提心。化成男子出家修道。腹中女听法经云。女人在胎听法。转身为丈夫相。出家证果。

丈夫相者。瑜伽论有七义。一寿命长久。二妙色端严。三无病少恼。四非仆非女。五智慧猛利。六发言威肃。七有大宗叶。具此七法名丈夫相。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问。据涅槃说。虽是女人。能信自身有佛性者。即是丈夫。如何此经去女为男耶。答。女是淫秽之躯。生育之本。虽可作善。不能成佛。男子若修。现证菩提。故身子云。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如须摩提经。八岁女人。转身为男。出家说法。法华经。龙女变成男子。往无垢界。成等正觉。正明女身不能成佛登座说法也。问。胎经云。广梵释女四种。皆不舍分段生身。亦不受实报性身。悉于现身得成佛道。颂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净名经中。天女答舍利弗。男女幻无定相。今乃变男成佛。义云何通。答。涅槃即男。约出世理性。实证也。今经去女。约人世事相。权教也。净名胎经不变。约自行证真如性说。实本也法华变男。约化他 八相成道说。权迹也。若会通之。权实双融。理事无碍。随机设教。无不得益也。虽得下。四根具难。即八难中六根不具癃残百疾难也。

六根下。五中国难。即边地长寿天二难也。人间北俱卢洲。边那小国。天上无想。或长寿天。不得值佛。受圣人化。佛告文殊。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大论云。南洲以三事故。尚胜诸天。况北洲耶。一能断淫欲。二识念力。三勇猛精进。因本经云。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种。胜阎浮提。一者长寿。二者色胜。三者地胜。南阎浮提有五种。胜三天下及余诸天。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处。四者是修业地。五者行梵行处。故涅槃云。下下因缘。故生北洲。上上因缘。故生南洲。何者。若论果报。南洲为下下。若得值佛。南洲为上上。是故诸天下来听法。又发愿言。愿生南洲为人。出家礼佛诵经。毋受此乐报。不得于圣化也。

纵有下。通妨也。难云。圣人于北洲。不出其中而阐化。云何宝云经明。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郁单越。故通云。虽不生彼。非不居彼。虽住于彼。亦难阐化。分别功德论云。婆拘罗尊者。长寿第一。于百岁中又加六十。阿难问曰。尊者长寿。何以不生三方。答曰。诸佛不生三方。以其人难化故。此土众生。利根捷疾。精进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往古诸佛。皆生此中。身居下。一值佛难。即生于佛前或生佛后难也。百三十者。法华南方诸梵颂曰。世尊甚难见。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如优昙钵华。优昙钵。此云灵瑞华。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举此以喻佛待时出难值遇也。法华下。后有颂曰。正使出于世。说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设值下。二遇道难。即生邪见家世智辩聪难也。妙庄严者。法华云。净藏净眼二子。劝母听经。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二子白言。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即为其父。现诸神变。父见欢喜。出家修道。时妙庄严王白佛言。此我二子。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住佛法中。是我善知识。佛言。如是。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菩提心。阿阇世者。此云未生怨。以未生日。相师占言。此儿生已。定当害父故。观经云。王城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次执利剑。欲害其母。时臣月光及与耆婆白言。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闻无道有害母者。王今为此。臣不忍闻。我等不宜复住于此。阇王惊怖。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敕闭深宫。涅槃云。一切众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缘者。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阇世王。若不随顺耆婆语者。来月七日。必定命终堕阿鼻狱。是故近因。莫若善友。普超经云。阇王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则知识中善者成福。恶者成罪。一得一失。在亲近间。访友者可不慎欤。然欲辨别。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自难匿矣。

虽遇下。三兴信难。四信者。信论云。一者信真如。是法根本。二者信佛。有无量德。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或得下。四发心难。鸿毛者。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如空中毛。名不定聚。今是正定。断疑深信者也。

三心者。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集诸善行故。三悲心。欲拔众生苦故。四愿者。一愿度众生。二愿断烦恼。三愿学法门。四愿成佛道。五行者。一布施门。二持戒门。三忍辱门。四精进门。五止观门。二果者。一转烦恼而成菩提果。二转生死而成涅槃果。然此下。次转示不难以劝发三。初引证。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初禅。生在二禅长寿等天。火不及者。于此得闻。人天道中。已兼北洲辩聪。亦不拣根缺。聋者目视。盲者耳闻。佛会之上神鬼得听。地狱蒙光。堪受必闻。何有佛前后难。故清凉云。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彼后颂曰。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则知舍卫半亿人与佛同居而不见佛。非难成难矣。况今下。次举明。八难中。三途为三。我等相与各获人身。脱此三难。即为自三庆。人中有四。相具。脱癃残。中国。脱北洲。对像。脱佛前后。善友脱邪见家。即为自七庆。天上唯一。起信愿等。脱长寿难。即八自庆。依今经脱十难。即十自庆。如是庆事。既有多种。云何还不越生死海。进涅槃城耶。当知下。三结示。可知。

△三示依教妙三。初顺戒得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疏】学佛道者。名为佛子。然在始觉中也。

报恩云。戒有三品。五戒为下。十戒为中。具戒为上。又有经云。戒如平地。万善从生。戒如良医。能疗众疾。戒如明珠。能破昏暗。戒如船筏。能渡苦海。戒如璎珞。庄严法身。智度论云。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品持戒生人间。中品持戒生欲天。兼行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上品持戒有三。下等持戒清净。得阿罗汉。中等持戒清净。得辟支佛。上等持戒清净。得佛道果。是故千里忆戒。即为常在佛前。疾成道也。设纵五根入五欲中。意念分别诸邪非法。众善功德。皆不得生。犹如恶马无辔。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犯人苗稼。丧人善事。此则虽在佛之左右。戒心不具。与佛无缘。可谓阶前万里也。

首页12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