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静坐的好处很多,但得用正规的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静坐能使我们心情平静,而心平气和的结果,便可使我们的血脉畅通,而疾病也就不易产生。相反地若经常受愤怒、恐惧、悲伤、情欲所干扰,心烦气燥,则必致气血失调,久而百病丛生。故我们练习静坐的人,要注意心态的平衡。为了使我们的静坐能一帆风顺地进行而免遭挫折,特提出注意事项,望同修们切实引起重视。
1、调饮食
我们的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但饮食必须调匀,不得过饥过饱,忌食不干净、不宜食的食物。静修法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中说:"若过饱,则气急身满,息喘体重,百脉因是不能流通,令心地闭塞不开,于是懈怠心起,百病丛生,身心不得安泰,道业因是而废。然亦不可过减食,若饥饿,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又说:"然尤须先应识得可食、不可食之物,若秽浊之物,食之增病,凡增眠增烦恼皆不应食。"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时间在清晨空腹时最好,食后应过一小时才可入坐。
2、调睡眠
睡眠是恢复体力的必要方法,一般人要睡足八小时,修习静坐者大多数睡六、七小时也就够了。过长会使人心神昏昧,不利静坐;如果过少体力得不到恢复,心神虚恍,亦不利静坐。因此初学静坐者,必须应有较长的睡眠,不要刻意减眠,待功夫深入后,睡眠会自然减少。虽然,佛教中有终年不倒单(即以坐代睡)的禅者,但这并不是勉强可学的,初学静坐者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方为合宜。
学习静坐者如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功夫的增进,有较大帮助。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还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对修定大为不利,故佛教称其为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
静坐者最好睡硬板床,习惯之后可在任何地方随地而卧随遇而安,不会有辗转难眠之烦恼。睡的姿势最好是右侧睡,这样不使心脏受到压迫。睡要如弓,左右脚相叠。
3、要放下万缘,持之以恒
静坐之时,要放下一切,如杂念纷飞,亦不理会,只管自己依预定的方案去做,所谓"目不外视,耳不外听",久久练习必能成就。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木,往往心境反觉烦杂、苦闷,这时就不要被困难吓退,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习坐日久,双腿酸痛便会渐渐消失,妄念也能得到控制,身心便宁静舒畅了。
4、要有良好的道德基础
佛教强调戒为定基,正像造房子一样,基础不稳固是建造不好房舍的。戒律是佛教的道德规范和佛弟子的生活纪律。在家信徒有五戒、十善、八关斋戒;出家众则有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在家与出家众都可受持的菩萨戒等。其中十善及菩萨戒则不但止恶,且要求行善事,怀善心,说善语来利益一切有情。只有我们内心上也没有犯规的行为,安而后能定,所以过有规律的符合道德的生活,对静坐十分必要。
学习静坐的人,还应"少欲知足"如果是孜孜追求于金钱、名誉、地位的人,很难想像会摄心入定,这点也必须引起重视的。当然,刚才所说的并不是不要工作的责任心,而说的是要放下私心。
5、时间的安排
初学静坐时,必须规定时间。以念佛静坐来说,不论白天、黑夜、早晨、傍晚均可。
一般地说,我们白天都另有工作在身,故静坐时间还是选定于早晨起床之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如果每天静坐时间只安排一次的话,那末以清晨坐为最好。每次坐的时间,固然是越长越好,但初学者亦不必刻意追求,要顺序前进,不可勉强。我们中国有名言:"欲速则不达。"这在我们学习静坐上,亦是同样适用。
6、常听人说静坐功夫用得不好,会"走火入魔",使得许多人想学静坐而心中又害怕。
到底什么是魔呢?佛学上讲得很清楚:"魔因境有,境由心生。"魔就是静坐时所产生的幻像。
如果不识其幻,而执取不放时,就是著魔。所以不管什么身心感觉上的幻像出现,我们都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要有智慧上的抉择。当我们洞悉了"魔因境有,境由心生"这个道理之后,即能把握不执着的方针,就能见佛不喜、见魔不忧地不被情境所转了。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