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发布时间:2022-11-26 06:16:27作者:大悲咒问答网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霜月》

  霜月

  作者: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认为艳情诗。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风光,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傲之美。首句以物候改变阐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苍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傲绝俗。颇可阐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格外是诗篇,它的特色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只是写生的高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最一般的体裁,在出色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明美丽的意境。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诗写的是深秋时节,在一座临水楼房上欣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大家带来了寒凉的秋意罢了。这样的风光,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用,却大大超过了大家在相似的实践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亮单纯,它的内在是丰满而丰厚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全部,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格外光亮洁白。这秋夜天然风光之美意味着啥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虽然“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丽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冰冷的检测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自身下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标志的。这样,诗人所描写的就不只仅是秋夜的天然现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灵魂,霜月的精力。这精力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天然之美,一起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实际环境里寻求夸姣、神往光亮的殷切希望;是他性情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天然流露。当然不能必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即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窄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假使守株待兔,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减小它的含义,下降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肌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阐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只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相同能够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格外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予深而遣词婉”(《原诗》外编下)。

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诗在艺术方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彻底在空际点染回旋扭转,诗境如空中楼阁,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梦想和实际交错在一起而构成的完满的全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广阔的漫空里,不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楼房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清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布景。这环境是美好幻想的摇篮,它会引发大家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国际中去了。后两句幻想中的意境,是早年两句生发出来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原文

  • 大悲咒注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