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11-21 09:54:02作者:大悲问答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第一集)

  走入教育的这个领域,它是非常神圣的一个志业。我记得当时候很幸运,有机会见到我们沈慕羽老先生。确实如《弟子规》当中讲到,「能亲仁,无限好」,会给自己一生非常大的启示。像当时候在马六甲见到沈老,老人家非常硬朗,当时候是九十五岁。看到我们年轻人从事教育工作,他就告诉我们:教书这个行业是没有「钱」途的行业(大家不要听错了,这个「钱」是没有很多钱的行业),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最神圣的行业、最重要的行业,因为它攸关文化的承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源头活水。透过教育,人才能懂得伦理道德,才能承传自己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假如没有文化的承传,这个民族是没有灵魂的。

  我们曾经看到香港有一位华人,他写的文章当中提到: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全世界最悠久的文化,但是因为这几代忽略了文化的承传,从最悠久的民族变成最短视的民族。短视到什么程度?短视到可以为了几百块钱伤害自己最亲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状况。

  我想祖先他发明文言文,他能参透宇宙人生这些真理,把它传承下来,已经传了五千年,传到我们这几代人。假如我们这几代人不承传,结果子孙堕落成这个样子,我想祖先在天之灵都会非常的伤心。而我们教育工作者,世间人称我们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的灵魂要不断的有智慧、不断的升华,文化承传太重要了。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只有这么两、三代人忽略了,文化的承传,就出现危机了。继绝存亡的时刻,就在我们眼前。我们的上一代还有很多孝子,到我们这一代,孝子就非常非常少。所以呈现的这些现象,让我们想起了沈老提醒我们的:老师这个行业太重要了,它直接维系文化的承传。

  而事实上人生最重要的是过得有意义,而不是要积累很多的钱财。其实钱财够用就好了,知足就常乐。真正人生的价值,就像《大学》开篇告诉我们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实这句话对我的人生改变非常大。我们以前在整个社会的风气之下,就会觉得人生就是追求金钱、追求地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没有经典,人开不了慧眼,好像很容易就受这个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

  比方我们看着电视,尤其以前看好莱坞电影看得最多。我念初中的时候,书桌前面贴了一个偶像,不知道大家初中的偶像是谁?我初中的偶像是席维斯?史特龙,就是拍「第一滴血」那个叫Rambo,是吧?还有什么Rocky,就是那个全集的。所以他贴在我的前面,大家就可以想到,我的初中岁月就是比较逞强斗胜的。这些影片里面有很多暴力的,还有情爱、色情的,这些影片事实上都在影响我们。

  甚至于比方说,电视里面的广告:一个男人旁边站了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后面还有一栋豪华的别墅,然后开来一台很豪华的汽车。我们看久了就觉得这个就是人生的追求。事实上娶这么漂亮的女生会幸福吗?大家有没有经验?我有一个长者,他交女朋友的时候,他说:「女人挺好养的,因为都吃一点点而已。」结果他娶回去以后他开悟了,他说:「吃的东西很便宜,衣服很贵!」他陪着他太太去百货公司买衣服的时候,血压会上升,心跳会加快。然后他跟在身边,他的太太看到一件名牌的衣服,看了很久,不舍得离开。最后他太太说:「买了,买了!」他说:「唛啦,唛啦。」因为这个卡一刷下去,可能一半的薪水都不见了。当我们是追求物质的人生,事实上「欲似深渊」,它没有底的,自己掉进去了不打紧,身边的人都被拉下去,这个叫什么?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的上一代假如很会花钱,下一代上行下效,更厉害。

  我们看到现在的大学生,都还没有出来工作,请问他的皮包里面的信用卡有几张?少说也有两、三张吧?冷静想一想,一个大学生,都还没有出来赚钱,有什么信用?还这么多张。他花的钱不是他的钱,是他父母的血汗钱。一个人都没有赚钱的能力,就很会花钱,请问这样的年轻人值得信任吗?

  信用卡看起来好像很现代,可是这样的风气是正确的吗?我们当老师的人,在面对社会的种种状况,都要能够判断得了。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判断能力,我们才能教出健康的孩子,不然他们还是一样随波逐流。现在很多大学生花钱就没有节制,所以现在「白领一族」很多,白白领父母的退休金;「月光女神」,每个月都花光光。他没有量入为出的观念,他就跟着买名牌、赶流行的这些风气去了。我也受到整个这些传播媒体的影响,感觉好像人生就是不断的去追求享乐。其实真正的快乐是内心自自然然涌出来的,不是外面的刺激。外面的刺激那都是欲望,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现在的人刺激的享乐愈来愈多,真正快乐的人有多少?得忧郁症的人愈来愈多。那都是把人生的幸福、快乐方向搞错了。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观察到一个人一、两岁的时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这个数字就提醒我们,现代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可是现代的人很努力,从早上睁开眼睛,全家人听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叫「快」。快快快,起床;快快快,吃饭;快快快,穿鞋;快快快,赶车子……每天也是很忙碌,忙了一整天,到底在忙什么?忙得有意义吗?

  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听过你的亲戚朋友说,我这一生这么样的努力,就是要让自己愈活愈笑不出来。你们有没有遇过这样的亲戚朋友?没有。假如有,他需要看医生,有点不正常,谁希望愈活愈笑不出来?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确实呈现这个现象。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人生踏出脚步的大小不是最重要,方向最重要,人生的幸福快乐的方向要正确。而老师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这一生假如接触到几千个学生,我们假如是真正正确的思想观念,很可能就改变几千个学生的人生命运;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愈活愈笑不出来,那很可能我们无形当中这个思想观念是误导了自己的学生。

  在一所名大学有一个研究生,他读书也努力了快二十年,但是他觉得愈来愈不快乐,他又想起《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老夫子说愈学愈快乐,我怎么愈学愈痛苦?他就鼓起勇气去找他的导师,说:「老师,《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怎么愈学愈痛苦?」他的导师跟他说:「我跟你一样。」他听了也很难受,也不死心,他去找他们系上最受欢迎的老师,知名度很高的那个老师。他又去问他,「『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怎么这么痛苦?」这个系上的名老师告诉他:「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人生本来就是要痛苦,请问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诸位长辈、诸位同道,你的学生会不会问你这个问题?有可能明天就会问大家。那请问,我们的人生是不是愈活愈笑得出来?愈活愈快乐?那我们才能这么样去指导我们的学生。韩愈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传人生快乐的大道、五伦的大道,传授学生如何经营事业、经营家业,成就自己的道业的这些学问。「解惑也」,解人生种种的疑惑。假如我们自己人生都还有很多疑惑,我们怎么去解别人的疑惑呢?

  教育这个行业,这个「教」字,老祖宗在创字的时候就已经启示我们了。这个「教」字,这个孩子上面两个叉,第一个叉就是父母、老师画的,第二个叉是孩子很自然模仿、效法,所以上行下效,这是身教。一只手拿着树枝,耳提面命,不厌其烦,这是耐性。而我们今天,不管在智慧、不管在德行方面,都要给孩子以身作则的身教。

  而我们很冷静的在这个时代观察我们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深入,其实很可能都是成年以后才慢慢认知到重要性。我们同时也是升学主义之下上来的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其实我们也在学习当中,所以叫补习。我在师范学院,我是大学毕业之后才去念师范学院的学分,念了一年。在台湾,一般的师范学院是念四年,然后出来教书。我是大学毕业去补一年之后出来教书。我们已经有教师的这个身分,但传道、授业、解惑,事实上我们没有深入经典,我们很难做得到。就像刚刚跟大家讲到,我本来的价值观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读了经典才知道,人生方向、目标错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这个「明」是恢复,恢复自己本有的明德。「明德」,就像《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本善就是明德。本善里面有什么呢?明德就是,明是智慧,本善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这个是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要相信自己,要能成就自己。

  刚刚讲科学家的统计,人愈来愈笑不出来。那他的灵性是不断往下降,怎么是往恢复的方向在走?为什么灵性在下降?因为人的贪欲愈来愈多,一直在往外贪求物质的享受。愈贪愈多,就「求不得」,求不得就痛苦了。人生很多的痛苦,其实这三个字就解释得差不多了。「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只要知足了,这个求不得的痛苦就不能够障碍我们了。有一句偈语很好,就是说到:「人家骑马我骑驴」,看到前面的人骑了一匹马,自己才骑驴而已。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看到前面的人开BMW的车子,自己开国产车。「仔细思量百不如」,就觉得,他开那台车子,它那个轮子就买我这一台车了,好不好受?你看,不好受了,被境界转了。但是「回头只一看」,自己回头一看,「还有赤脚汉」,我们还有驴可以骑,后面的人没有驴骑,连鞋子都没得穿,你这样心不就平了嘛。虚荣攀比,会把人给累死,人比人会气死人,所以知足常乐。

  「德比于上」,德行要跟圣贤人比,每天「知耻近乎勇」,「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很努力的提升自己,每一天都不空过。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不用功提升自己,会往后退。「德比于上」,跟谁比?跟孔子比,跟老子比,跟圣贤人比。「欲比于下」,欲望跟基层的人比就好了,「则知足」,你就不会欲望一直不能满足。

  其实人冷静想一想,「家财万贯,日食三餐」,最多也吃三餐而已。听说吃两餐更健康,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你吃两餐,肠胃休息得更好,吸收能力更强。结果现在的人吃三餐他还不够,他还要吃宵夜,吃很多,他「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现在肠胃病的人很多。病从口入,他吃饭没有节制。所以「家财万贯,日食三餐」,人一生需要的物质不多。「广厦千间」,他的房子有好几间,请问他晚上睡多大?「夜眠六尺」而已。他说我有五间房子,我想要十一点的时候睡一间,十二点再睡一间,我要告诉别人我就是房子多,要你管。那我们说,好吧,你就睡吧。保证他脑神经衰弱,这么睡他怎么睡得成?所以广厦千间,夜眠才六尺而已。人吃、穿、住,用不了多少,只要自己很清楚人生的意义不是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而是追求灵性的提升、智慧的提升。

  人这一生假如先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再回过头来反思人生,经营人生,会不一样。请问大家,人生最后一刻你有没有经验?还没有,我们还没有走到人生最后一刻。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拿别人的人生来启发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比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见贤思齐最好的榜样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他的人生十五岁就立志学圣贤的智慧,最后契入圣贤的境界,他「明明德」圆满了。他的人生利益了多少的学生、多少的人民,甚至于影响了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华民族的儿女。他现在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世界,这是他的「亲民」。「亲民」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利益所有有缘的苍生,这是他人生的意义。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成就自己跟成就别人达到圆满,「止于至善」,这样人生很有意义。还有一个重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孔子这么有圣德,他的后代两千五百多年不衰,传了八十几代。

  诸位老师们,你们跟孔老夫子同行,有没有「与有荣焉」?同行哦。当老师的人,你所遇到的困难愈大,功德愈大!有没有道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个是大功德。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遇到的那个情境确实也是文化继绝存亡的时刻,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承担起这个历史的使命,上下五千年就靠孔老夫子承传下来,上两千五百年,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下开了两千五百年,上下五千年,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功劳最大。因为他功德这么大,所以他可以庇荫两千五百多年的子孙。

  请问诸位老师,现在文化承传的难度跟孔老夫子那个时代比,什么时候比较难?现在。两千五百年前谈孝道,没有人会反对,现在很多人说那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所以现在更难。诸位老师们,恭喜大家,你建功立业的时间到了,是吧?再来,您开您以后两千五百多年家道的兴盛的时机出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就是我们见贤思齐可以效法孔老夫子的地方。

  而我们再去看,现在多少人的人生,他的最后一刻大部分都在医院。我们以前说五福临门,有财富、健康、长寿、好善好德心地善良,家道也都是乐善好施,最后一个叫考终命,就是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历史当中有一个例子,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三字经》里面有讲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他本来也是短命,然后命中无子,也不肯积德行善。三十岁左右,有一天梦到他的祖父,就告诉他:你福报快消完了,你还不赶快积功累德,我们这一代就要断在你的手上了,你命中又没有子嗣。就在梦中指点他。窦燕山醒过来以后很听祖父的话,就开始尽心尽力积功累德,最后转变命运,生了五个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他活到八十几岁。有一天他自己斋戒沐浴,然后就出来跟所有的亲朋好友道别,说我要走了。都跟他们打完招呼,坐在椅子上眼睛一闭就走了,很自在。诸位老师们,这样的人生最后这么自在快活,好不好?好。什么时候要练这个功夫?谁都希望是这样的结果,那几个人得这样的结果?所以人生时时要练什么?放下的功夫。你说很多人在医院里面,他躺了三年五年,就是去不了,为什么?我的房子,我的哪些东西,他放不下,放不下就很牵扯,很痛苦。所以这个是窦燕山他「考终命」。

  大家要了解,孔子有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都有灵魂的,身体是什么?是灵魂暂住的一个地方。身体不是我,灵魂才是我。这个身体是灵魂用的地方,它是工具。就好像衣服一样,我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我的身体,身体不是我。这个是属于生命教育的部分。请问大家,我们的孩子会不会面临亲人的离去?他怎么去认识生命?怎么去认识人有生老病死?我跟学生讲到,你今天骑一台脚踏车,脚踏车坏了怎么办?他说修理。那修理到不能修理了呢?再换一台。对呀,身体也是工具,用了出毛病了,看医生;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用了呢?换一个身体。那请问大家,你下辈子要换什么身体?人生就是学习,学得不怎么用功,留级;学得太差了,降级,会堕落。比方俗话说,人很好色,都说他「猪哥,猪哥」,猪是畜生,好色他就往恶道堕下去了。你学得很好,提升了,升级,就好像窦燕山眼睛一闭,他最起码升天上去,他的福分更高了。所以灵性的提升、智慧的提升非常重要。

  刚刚我们有提到一个人人生的最后一刻,我们在电视里面都有看过,一口气不来,就断气了,吸不上来,双手双脚一摊就走了。所以生命有多长,生命是八十年吗?是一百年吗?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恍若隔世。那生命的最后一刻,既然是两手两脚一摊,就启示了我们:身体都带不走,更何况是身外之物。所以人生真正的意义是努力带得走的,留留得下来的,这个认知就非常重要。

  现在的人努力都是带不走的身外之物,变成自己的累赘,所以愈有钱的人烦恼愈多,因为他不知道哪一家银行利息比较高,或者哪一个股票比较好,或者要放在哪里儿子才不会来给他找麻烦,他每天都烦这些事情。结果他是努力带不走的,然后留什么呢?留祸根给孩子。打开报纸,很多大企业家去世之后,马上他的孩子就开始争财产。我曾经看过一个企业家,去世还没有下葬,拖了好几年,棺木还没有下葬,因为财产摆不平。他的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冲突,谁造成的?父母没有智慧,你留钱给孩子那是祸根。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个字,老祖宗很有智慧,提醒我们这个金钱旁边两支刀子,刀戈,你留愈多钱,它就打架了。「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三字经》告诉我们,一般的人,他没有这样的认知、远见,都是留一大堆钱要给孩子,但是我给孩子的是什么?经典的教育,让他明理,让他知道人生的意义,不要人生空忙一场。

  所以人生,我们从刚刚看每个人的最后一刻,我们再来反思:要努力带得走的;留留得下来的。什么带得走?智慧、灵性的提升,还有这一生所做的一切善事、福德都带得走。什么东西留得下来?德行留得下来,阴德留得下来。就像孔老夫子留的阴德,庇荫了他后世八十多代的子孙。包含范仲淹先生,这个都是好榜样。而他们的德行,现在还影响着后代子孙。哪一个范公的子孙不知道他的教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那请问我们这一生要留什么样的榜样跟教诲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后代呢?

  有一个老师,他教书一辈子,他的告别式来了一千多个学生,那个场面胜过于政治人物,各行各业的精英都有。结果他的学生都回想当时候在中学,老师教他们,都觉得老师比较严、比较凶,但是相处了一年以后,就觉得老师虽然凶,讲的那些话挺有道理的。后来毕业了,去读大学,去工作了,常常都会回来找老师,然后第一句话就跟老师说:「老师,你骂骂我吧,好久没有人骂我了。」那个骂是真正能启发自己人生少走弯路。所以这个老师他教了一辈子,他的那些教诲都在护佑着他所有学生的人生道路。

  所以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这个教,我们要以身作则,我们要有耐性,才能把这个教育的工作做好。而孔老夫子他的影响能够这么样的长远,没有别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自己说的他全做到了,他才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们自己走在这个教育的志业当中,我们希望真正这一生利益无数的学生,首先我们得回到自己自我教育上面来。因为假如我们自己要求学生的,我们自己都做不到,那学生对我们所说的话就会打折扣,他很难完全相信。

  而我们在师范学院学了四年,但我们自己对于文化的深入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对于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还没有办法很融会贯通,所以变成我们要教学相长,边教边学,不断透过这个教育的因缘、这个平台来启发自己,来提升自己。比方我们让孩子要孝顺父母,那我们自己在跟孩子讲的时候,可能自己心里会马上浮现自己也曾经给父母顶过嘴,愈讲自己就愈心虚,觉得回去应该给爸爸妈妈道个歉,然后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感受到我们自己的孝心、孝行也是不断在提升当中。

  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他的经验、他的历练都有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执着点,假如我们自己没有高度的警觉性,确实自己愈来愈执着,会发现不了。所以孔老夫子才说「老者戒之在得」。为什么人年纪大了,患得患失会愈来愈严重?因为随着成长,得失心增加了,自己不知道;攀比心增加了,不知道。人要很懂得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产生这些染着跟贪着,就像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经跟我说,他说你找对象不要找小学老师。当时候我一听不是很理解,他就说:「小学老师,她在学校是小学老师,她回到家还是小学老师。」她在学校给小朋友讲:「立正,你给我站好,不要动。」结果她回到家里面,对她先生:「你给我立正,不要动。」人在扮演每一个角色的时候,都会形成他的执着点,一不小心,那个执着会愈来愈深,自己不知道。我们在一个班级里面,我是老师。可是在一个学校,面对校长,我是下属,那我对小朋友讲话的口气可不可以拿去对校长?不行。实实在在讲,对小孩讲话的口气,也不能是情绪,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行为,都是要从真心当中流露出来的,这样才对。所以真正用心的人,他扮演每一个角色都会扮演得很好。在教室里是好老师,在学校里是好的下属,回到家是好的女儿,是好的太太。

  而我们当老师的这个领域,假如一不小心,最容易犯的就是孟子讲的「人皆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是傲慢,这个傲慢你都不用找它,它自己就来了,一不小心这个习气就容易起来。比方什么时候人会傲慢起来?头发比人家黑会傲慢;头发比人家长会傲慢;眼睛比人家大会傲慢;身高比人家高会傲慢;学历比人家高会傲慢;财富、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一跟人家攀比,慢心可能就会生起来了。所以人一不警觉,事实上自己的习气会愈来愈重,没有察觉到。变成我们都是从事教育,都是讲给别人听,会不会慢慢的,要听别人的劝就困难了?所以「闻誉恐,闻过欣」,别人提醒我们的不足,我们能不能很欢喜的接受?

  所以,老祖先也提醒我们,一些成语都讲到,不要「倚老卖老」。比方我们不能一开口对着一些年轻人讲:想当年我教书的时候,你才念小学而已,你才念初中而已。事实上,真正契入圣贤的教诲,人应该是愈学愈谦卑才对。那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的另一半他们是怎么觉得我们的修养?我教书教了三年、五年、十年了,去问问另外一半,你有没有觉得我教书之后愈来愈有修养,还是愈来愈不好沟通?假如另外一半是说,「我觉得你现在讲话愈来愈大声,愈来愈不好沟通。」那请问,我们站在教师的这个角度上,我们每天在教给孩子什么?身教,无形当中都在影响孩子,甚至是什么?意念都在影响孩子,所以不能起不好的念头。

  有一个妈妈,她学习传统文化很认真,她发现她的孩子也随着她的认真也很用功。人一般开始学习的时候都很认真,发心容易恒心难,要能持久才好,所谓「有恒为成功之本」,要能持续。结果她用功一段时间,遇到境界的考验,开始看韩剧。你们笑什么?结果她一看就迷了,看看看,看到半夜。就在那段时间,她的女儿在学校上课不专心,在底下看小说。有感应哦。她也没有在她女儿面前看韩剧,她偷偷看的,可是为什么她的女儿也开始不用功,在那里看小说?都会有影响。

  讲个笑话,有一个父亲,当爸爸很兴奋,很着急,他儿子还不能讲话,因为他太期待了,就把儿子抱起来:「叫爸爸,叫爸爸!」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会讲话了,会走路、会讲话了,看到这个儿子在门外面,把自己家里的鸡抓起来:「叫爸爸,叫爸爸!」就是父母、老师的每个行为,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还是会很强,都会影响。既然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行为都会影响孩子,那我们时时要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行。一定是「欲助人者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欲爱人者先自爱」,我们自己的灵性都在下降,我们拿什么去爱我们的孩子跟学生?

\

  而且确确实实我们花在看学生的问题、看他人的问题太久了,太久没有回来看自己的不足,因为「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看别人很厉害,看自己就愈来愈疏忽掉了。举一个例子,我们跟孩子一起住,有一个老师他早上起来,看到孩子那个拖鞋没有摆好,他就正准备要讲那个学生。突然一个回光返照:我有没有摆好?他就自己看:哎哟,我也没有摆好。因为他已经一个惯性要去看别人,幸好他有在熏习,他懂得身教,我先看看自己,我有没有做好。就像很多父母,他学了《弟子规》,他的惯性首先要去要求孩子,那就不是教育了。教育是身教才对,「身教则从」,你做给他看,他很容易就被你的德行所折服,他就效法了。「言教则讼」,你只是讲自己不做,他心里不服:爸爸你叫我孝顺你,自己又不孝顺;你叫我勤快一点,结果你都睡到九点、十点。那就反效果了。

  有一个初中,实行了好几个月学生不能染头发,结果几个月过后,全校的老师精疲力尽,没什么效果。大家开检讨会,就在那里探讨这个做法、那个做法。突然有一个老师起了个念头:我们的老师们染头发的有多少?他这么一想,抬头一看,一片都是。这么多老师染头发,然后去叫学生不要染,怎么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教书是一个因缘,这个因缘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在这个因缘当中不断的自我教育,把自己的智慧、灵性提升到圣人的境界。因为我们要求孩子做的,我们马上回过头来,我得先做给他看才行。

  孔老夫子是什么?「闻善必躬亲行之」,听到圣贤好的教诲,必然自己先做到,然后再现身说法,来引导学生。闻到善言,好的教诲,必然亲自去落实,然后再来引导孩子。当老师,最辛苦的是在自己的坏习惯、习气当中下功夫。真正把坏脾气去掉了,那你时时让孩子如沐春风;我们把怀疑去掉了,对任何一个孩子没有成见,对任何一个孩子没有怀疑,这个老师的眼神有高度的能量,他能鼓舞每一个小孩。

  我们真的冷静想一想:这么多年的教书生涯,我们有没有跟学生结过恶缘?这些孩子我们可能在盛怒之下发脾气骂他,发脾气打他,那可能就会跟他结恶缘。我们冷静想一想:人这一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真心最可贵,真心不变,始终如一的真心。我们走上教育界就是有一份使命感,要去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但是假如我们没有把持好我们这一颗心,那很可能在跟孩子应对的时候就会伤害到他都说不定。

  所以老祖先告诉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而且不只从经典当中,还要在生活当中去不断的用经典来提醒自己,所以自我教育的第一个重点: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经典提醒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是从根本去努力。我们利益学生,一个班级就好像一个家庭一样是齐家,但是他的功夫要用在修身上面。我们在北马,二00九年曾经办过一个课程,邀请到吉林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他把他的班带得非常好。他的班有九十几个人,初中,他齐家;他这个班级带得很好,他的经验带到我们马来西亚来跟广大的教育界的同道分享,他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人生是做得到的。王琦老师在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影响非常大,那根本是什么?修身。他有一句话讲到,「只要心中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这个是他修身的功夫。所以从第一个,君子务本,我们要从修身开始做起,正己才能够去感化他人,感化学生。

  现在有一个心境上的调整就是:他人对我们的尊重不是要求来的。现在比方当领导的人,假如对底下的人说,你应该尊重我;当老师的人变成对学生说,你应该尊重我;当父母的人对孩子说,你应该尊重我,这个都变成要求了。应该是我们的行为自自然然赢得学生、孩子、下属的尊重,而不是硬去要求他们。孔子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先把自己做好,而不是去要求他们。

  第二点,我们以一句《菜根谭》的话来体会一下我们自己在修身当中下的功夫:「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

  我们看到,偏私、偏心所产生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比方说一个家庭,当父母的人假如疼爱哥哥,然后忽略妹妹,这样子对孩子的人格成长都不利。为什么会偏?可能很在乎成绩,成绩好的孩子就特别偏爱,成绩不好的就比较冷落,这个就偏。偏了之后,孩子被疼爱的人傲慢,被忽略的人可能就没有信心,甚至于会逆反。青少年、孩子的心理不健康,根源很可能是当父母的人自己的心就偏掉了。

  假如我们当老师的人对待学生都是平等的爱护,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假如特别宠爱某些学生,又有讨厌哪些学生,那这些孩子的人格都会受影响。被宠爱的人恃宠而骄;被忽略的人可能很没有信心,甚至于会不信任老师。其实不信任老师,是这个孩子人生非常大的障碍。我们不是去要孩子信任我们,因为孩子假如不信任老师,他以后就不欢喜学习,他一不欢喜学习,他人生怎么会有智慧、怎么会有能力呢?所以一听到学生不信任老师,我们不是自己不舒服,而是要为他的一生着想,那他这个不信任不能是因为我们的偏心所造成。

  其实一个老师假如对于成绩差的、德行不好的学生给予很多的照顾,就让全班都学到爱心。我们有很多同学,我在师范学院的时候,他们都是讲到他读小学的时候,老师非常有爱心,礼拜天还把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带到家里来辅导。他是成绩比较好的,还去凑热闹,然后心里面就觉得老师很有爱心,我以后也要做小学老师。这样无私爱心的老师,就影响了他学生的人生志向。这个是不能偏。

  再来,不能私,当老师的人不能谋自己的自私自利。我曾经听说有一些地方老师开的车都是名牌的车子,要求学生家长要送礼。当时候我们听到非常难过,学生假如了解这些情况,怎么让他再生起对老师的恭敬呢?我们假如从事教育工作,为了一点点的私利,却毁了孩子一生对老师的恭敬,这是情何以堪的事情。

  我记得我当时候要从事教育工作,我的师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人当医生,然后因为草菅人命,把人给医死了,没有医德,就堕到十八层地狱。他自己在十八层地狱就很生气:我又不是故意的,给我判这么重干什么?这个医生没有学过《弟子规》,他已经堕下去了,应该承认,不然他「倘揜饰」,又「增一辜」。所以学《弟子规》很重要,在他错的时候,他才懂得承认、反省。结果他还是不承认,很生气在那里跺脚。突然底下有人跟他讲:老兄啊,你不要在那里跺脚了,灰尘都落到我的身上了。这个医生吓了一跳:十八层地狱底下怎么还有人?他很激动的问:老兄,我当医生堕十八层地狱,你是干哪一行的,怎么比我还下面,堕十九层地狱?底下的人告诉他说:我是当老师的。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就是:医生是治人家的生命,老师是启发学生的慧命。生命是几十年,慧命是生生世世。而且他的慧命,他又为人父母,那这个慧命会影响到他子子孙孙。假如我们教的这个学生,以后又当人家的老师,那你教得正确,那影响的面更大;假如以后你教的学生是一个地方的官员,那他的思想就造福了多少的人民。所以老师的影响是非常广,又非常深远,是非常神圣的一份工作。

  我们就要从我们的身上让孩子感到什么叫师道的尊严。因为父母跟老师是学生一生最尊敬的长辈,为什么尊敬?因为父母跟老师都是无所求的付出。师徒如父子,好的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从老师身上我们能展现出来牺牲奉献、安贫乐道。这个「安贫」不是穷,我们的整个国家福利对老师的照顾,应该生活没有问题,那个「贫」的意思是能够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的享乐,他是很清楚人生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所以「融得性情上偏私」,这个才是真正的学问。

  再来,「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纶」。我们所学到的这些道德学问,有没有办法真正先用在我们自己的家庭当中?比方我们当老师的人,夫妻相处和乐,在无形当中就把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传递给孩子。比方说我们很孝顺自己的父母,娓娓道来自己是怎么做的,就能感动自己的学生。而假如我们自己家里面的这些矛盾都不能够化解,事实上我们自己本身每一天的情绪可能都不是很稳定,甚至这个情绪还会借题发挥,有可能发到学生的身上去。

  所以齐家的工作很重要,要真正把《弟子规》,把经典当中这些义理真正落实在自己的家庭当中。教书不只是在课堂当中,都要在自己的修身、齐家当中下大功夫。而我们下了功夫,很自然的就把如何修身、如何齐家的修养无形当中就传递给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他们。

  好,这节课就跟大家先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领导、蔡校长、陈真老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早安!

  我们上节课跟大家谈到,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孔老夫子他的影响能够这么深远,重要的是他自己做到了,所以才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而我们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也是在不断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教学相长。

  而在自我教育当中,我们刚刚提到首先要修身为本,身修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而在修身方面,要从格物下手,格除自己的物欲。因为假如物欲不格除,自己的贪欲愈来愈重,自己就变成欲望的奴隶,怎么可能可以成就自己,进而去成就学生呢?所以从事教育工作,要安贫乐道,人生努力的方向要正确。不只要格除物欲,要格除习性,内在的这些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要能够放得下。刚刚我们讲到,假如我们偏心了,那孩子就受我们不好的影响。所以自我教育首先要把爱憎的心放下。不能自己喜欢的就贪爱、宠爱;自己看着不舒服的学生,就变成憎恨、排斥、讨厌。这个是我们在心性上的偏失,要把它调整过来。我们面对所有的学生、因缘,都能不忘我们的初心,就是成就这个学生,不管他出现任何的状况,我们这个心不变。

  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可能我们在感情当中也曾经觉得受过伤害。诸位老师,你们有没有曾经受伤的经验?别人变心了,有没有?那我们首先先不问别人变不变心,请问我们有没有变心?是吧?我们都在生气别人变心,我们变心了没有?我们自己在老师的角色,包含我们自己在为人父母的角色,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跟学生的心是不是始终如一?很多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一些情况,父母很着急,甚至很生气,对孩子常常发脾气,甚至都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了。那当然,当父母都不信任孩子,孩子会破罐子破摔,「你都觉得我是这样的人了,我就坏给你看。」其实信任可以给孩子很深的力量。

  我成长、求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很会学习的学生。我记得我一到四年级成绩差不多都是十几名,不怎么好。我的母亲就在我们学校教书。一般老师的小孩是很辛苦的,为什么?这些老师们在月考之后就开始在那里问了,「你的孩子考几分?考第几名?」所以当老师的小孩应该压力都会比较大,会比来比去的。可是我没有这个压力,因为我母亲没有拿我去跟人家攀比。我就在那个学校,现在事后想想,我的人格没有扭曲,是因为我妈妈不攀比,而且还信任我。我的父亲母亲,虽然我的成绩不怎么样,但是都还是一直勉励我、信任我。

  不只父母信任我,还有我的五、六年级的老师(导师),还有包含自然科的老师。因为我这两个老师教了我姐姐又教我,我姐姐都是全校第一名,我的成绩都是十几名(班上十几名),所以每一次我最痛苦是什么时刻?学校颁奖。「第一名」,就把我二姐请上去了,然后我就是这样,都不敢抬起头来看人。结果旁边的同学不能理解我的痛苦,「哎,你姐姐,你姐姐。」所以兄弟姐妹在一起,假如你的成绩特别好,你的事业特别成功,你要体恤到其它兄弟姐妹的心情,你就更不能在那里炫耀,让他们更难受。这是宽以待人,时时要体恤别人的心。

  我记得我的两个老师,曾经我念高中的时候他到我们学校去,然后我那个自然科老师就讲,因为他教过我姐姐也教过我,我的成绩是远不如我的二姐,他就说:「礼旭这个孩子是大只鸡晚啼(闽南话)。」翻作普通话叫大器晚成,开窍得比较晚。为什么大只鸡晚啼?因为牠的体积比较大,吸一口气要吸得比较长,牠才能「咕咕咕」,才可以叫。事实上那个时候听了老师这段话,确实很感动,觉得好像变成一个动力,不能让老师失望,不能让老师这个肯定落空。因为父母跟老师始终如一的信任,慢慢的这个潜力就发挥出来。

  而当我们看到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出现了,我们甚至于会指责、会对立、会冲突,其实父母那颗心是不是也在这个境界当中在变化呢?是往好的在变化,还是在往更冲突的情况在变化呢?我们要了解「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自己的心,依报是自己的家庭,是自己所遇到的一切的人事境缘,都是随着我们的心在转动的。

  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已经二十几岁了,结果情况不是很理想。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他觉得是自己没有很好的去陪伴、教育他的孩子,所以让孩子比较没有责任心。结果他一反省,反求诸己,他自己跟太太还有孩子道歉,然后从此自己先落实《弟子规》传统文化。他在跟我们分享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孩子正在这个课程当中做义工,而且已经开了一家有机店,所以这个依报会随着自己心(正报)去转动。

  刚刚跟大家讲到,看到孩子不对了,我们的心还信任他吗?还是已经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自己的情绪呢?我们回想到,当孩子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我看当父亲的人都期许自己:一定要给这个孩子幸福的人生,我再怎么辛苦,再怎么累都在所不辞。这是天性的流露。包含孩子在学走路,完全信任孩子一定可以愈来愈好。我想,在孩子学走路的时候,让全家欢喜雀跃的时刻就是孩子走的第一步,走稳了,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那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百分之百的信任,在那里鼓励他,「你一定可以的,你一定可以走出来的。」

  这样完全信任的眼神,请问经过了十三、四年,我们再面对自己的孩子,那个信任的眼神有没有改变呢?假如有,当父母会不会变心?不是谈感情、谈男女朋友会变心,当父母会不会变心?当老师会不会变心?我们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因缘,不要先问对方变了没有,首先问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变?那一颗一心为他好、成就他的心有没有始终如一?

  老祖先劝勉我们,「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天底下没有不能感化的人。真是这样,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但恐诚心未至」,只怕我们的诚心还没有达到极处,至诚能够感通。「天下无不可成之事」,天底下没有不能成就的事情;「只怕愿力不坚」,是怕我们的愿力没有坚持。「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的能够坚持下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什么事情都不可能有障碍,只是我们的心态对了,一般人觉得坏事,也会变成好事。

  在企业界有一个很知名的人叫稻盛和夫,他有一个成功方程式,叫思惟模式乘以能力乘以热情,这能力跟热情都是零到一百,但这个思惟模式有负一百到正一百。假如他很有能力、很热情,全部是谋自己的自私自利,他会去损人利己,他的能力跟热情用错方向了。所以这个思惟的模式很重要,是消极还是积极。

  诸位老师,假如我们的心态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那这个思惟模式非常正向,大家希不希望过这样的日子?大家没什么反应,你们都喜欢过人人是坏人的日子吗?希望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过?Right now,当下。理得心就安,我们真明白原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举一个例子,《了凡四训》当中告诉我们,一个人没有过失,没有做错事情,而被人家毁谤、被人家侮辱,「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你没有做错事情,人家侮辱你,好事还是坏事?不是坏事。他侮辱你,人欠你,天会还你。所以被人家误会、侮辱,自己跟后代子孙有福气。我们自己观察到,比方说附近的一户人家,父母常常被人家取笑、侮辱,都笑一笑,不跟人家计较,结果孩子都很有出息。很多人生的真理,大家冷静下来观察周遭的亲朋好友,就可以发现。

  这个道理听清楚了,人家骂我们、侮辱我们是给我们送福报来了,大家假如明白了,从今天开始,你被人家骂会不会难过?骂得对,要反省自己。「闻誉恐,闻过欣」,他批评我对了,就让我提升、进步。假如他没有点出我的问题,我这一天就堕落了,这一天就空过了。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有时候是自己观照到,是自己开悟;有时候是别人提醒,也让我们悟到自己的问题。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正的修身,自己的灵性就提升上去了。别人批评得对是帮助我,好事。别人批评得不对,是送福报给我,也是好事。所以下次人家骂你,你要跟他鞠一个躬,「谢谢你送福报给我。」我看他也骂不下去,为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人家骂你,你动气了,就互相愈骂愈起劲了。你很有修养,人家骂你,你还感谢他,我看他也骂不下去了。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是好事情,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思惟模式怎么转念。

  大陆有一个道德模范叫白方礼老先生,我不知道大家听过他的故事没有,这个老人家一生是踩三轮车。他七十多岁的时候,退休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故乡的小孩没有钱读书,他就把他一辈子五千块的存款全部布施出来。然后七十几岁又开始踩三轮车,踩的收入全部捐给学校,让孩子可以读书。他从七十几岁又踩了十多年,踩到快九十岁,这十几年踩了多远呢?绕地球赤道十八圈,这样的精神。结果他帮助的大学生、学生,光大学生就有三百多个,这三百多个大学生接过他的助学金,手都是发抖,很感动。这样一个没有钱的老人竭尽全力、毫无保留的来帮助他的学业。他成为中国整个道德模范的脊梁、榜样。

  这给我们所有的人深思:我们的身体比他好,我们的钱财比他多,我们的社会地位都比他高,为什么他能够产生对整个国家民族这么长远的影响?因为他并没有想我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他只想着我有一颗真心,毫无保留的去奉献。但是假如是我们,我们就会觉得我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可能我们就退缩了。但是在他来讲,他有多少,他就让它发光、发热。所以端在我们的态度。

  我们中心的执行长吴念博董事长,我们聘请他做我们中心的执行长,他带的员工有两千多人。他有一个人生态度很可贵,他说他遇到愈困难的事情,他就愈兴奋,他就愈有动力,「挑战来了,我提升的机会来了。」可能别人觉得是挫折,他觉得是提升自己的机会,都是在他的一念之间而已。

  诸位老师,你们现在内心里面有没有觉得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没有?假如有,请问这件事可不可以当下化危机为转机,化悲愤为力量,化烦恼为菩提,行不行?假如我们行,能转过来,我们也能够去协助学生面对人生所有的事情,都能转烦恼为智慧,都能转危机为转机,我们现在就要炼这个功夫。

  刚好讲到教师的工作,让我想起有一个年轻人,她也是在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而要去弘扬。她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谈到了她初中读书,她的父母没有给老师送礼,老师百般找她的麻烦,最后她吓得不敢在那个班级,就转学了。她讲的时候手还在发抖,显然这件事对她的内心还有影响、障碍。当然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听到这样的事例,我们真的不忍心看到有这样的孩子出现。

  接着我们跟这位年轻人讲到:妳怎么转变妳这个恐惧的心、受伤的心?首先这个老师他也教育了妳,他教育妳,当一个老师一定要无私奉献。所以妳要期许自己以后走传统文化的道路,要真正做出牺牲、奉献,这个老师给妳的人生启示就非常大。再来,妳要自己有使命感,然后去利益更多的学生。而妳也要体谅这个老师,因为他从事教育工作,代表他有教育的爱心,只是后来因为社会的环境,他也被染污了。但是妳要体恤这个老师也有他的教育爱心,所以妳今年回去一定要去看这个老师。因为圣贤人教我们念念为对方着想,妳也要为这个老师着想,妳也要变成一个能够让他转变的缘分,不只不能把老师的事情放在心上,要放下,更为老师去着想,所以今年过年要买礼物去看老师。其实人都有良知,老师以前这样对妳,其实他心里也不安。妳又去看他,为什么?老师再有不妥当的态度,也是曾经在这么多岁月当中还是有教过我们,还是有照顾过我们,我们只记好的,不记不好的,「恩欲报,怨欲忘」。妳去看老师,老师会感动。然后还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盘跟书送给老师,很可能就因为妳,老师多年忘记的教育使命感就因为妳再被点燃,妳也改变了老师的一生。

  我想,人与其在那里觉得受伤、觉得痛苦,这么一转念,这件事不就变成他生命当中源源不绝的动力了吗?人生不可能有障碍。(还有音乐配合,因为这句话是重点,马上「锵」就提醒大家。天底下没有偶然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相续造成。)障碍都不在外面,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偏掉了。不然心一正,慢慢环境都会转变,依报随着正报转。老祖先教我们的这一句,是我们自我教育最重要的心法,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心上开始观照反省,开始转变。

  我们跟大家提的第一个重点,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有不自欺的态度。怎么不自欺呢?面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至于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自欺,错了自己要承认,甚至当下要能够去道歉。

  我记得有一次,刚好我承诺的事情自己没有办法做到,然后一个反射动作就开始解释了。我看底下的学生(我当时候带六年级),当我在解释的时候,他们那个表情我记得很清楚,虽然他们没有讲话,那个表情就是说,听不下去了、听不下去了、听不下去了。我也愈讲愈讲不下去了。突然我深吸一口气,想到《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我们当爸爸妈妈、当老师的也还在学习,我们也还没契入圣贤境界,怎么可能会没做错事情?所以我深吸一口气,放下面子,马上鞠一个躬,「对不起,这件事情老师错了。」我鞠完躬再抬起头来,我看到孩子脸上放光,不是刚刚那个「听不下去、听不下去」的表情。他看到老师也会承认错误,老师也是要照着《弟子规》去做,他被老师这个勇于认错的态度感动,当下我们就不能随顺放纵自己的错误、自己的好面子,要提起勇气来承认错误。

  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昨天有哪些错误,我们知道吗?昨天我们起了几个念头?讲了几句话?做了几件事情?假如我们现在一回想,哎,我昨天好像没讲错话。诸位老师们,只有两种情况会发生。第一个,昨天我都没讲错话,昨天五百句话都没讲错,这个人真不简单,他已经快要契入圣贤的境界,是吧?不简单,句句话都跟经典相应,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讲错话了浑然不知,就连观察自己的问题都观察不到。所以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有第一关是打破「习气使然,浑然不知」。比方人家跟他说:「哎,你不要生气了。」「我有吗?我有吗?」人家当面提醒他,他也不承认。

  有一个故事确实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宋朝有一个读书人叫苏东坡,他自己也是很用心在修行。他有一天觉得自己境界不错,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天中天」是指佛陀,他很尊重佛陀,这位觉悟的老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在叙述自己的境界,这个「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在这八个境界当中,心里如如不动,叫「八风吹不动」。大家冷静想一想,苏东坡先生写这个偈子,他以为他已经在这个境界里面了。其实他在写这个偈子的时候,请问他八风动了没有?有没有动?有,他已经觉得自己很不错了,自己感觉良好。

  他自己动了,他没有发觉,又把这个偈子送去给佛印禅师。请问他送去的目的是什么?希望佛印禅师怎么样?多称赞称赞他,觉得他不错。他有期望佛印禅师肯定他,结果佛印禅师看完之后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屁」,又拿回去给他。他一看,火冒三丈,八风从一开始动动动动动,不知道动了多少,他就气冲冲的要去找佛印禅师理论。佛印禅师早就料到了,在山门前就已经写了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他气冲冲就赶快赶来要找他理论,结果苏东坡先生当下有没有觉悟?所以人随时善观己心不容易。

  后来另外一个故事是讲,苏东坡先生当时候看佛印写这两句话,没办法,人家讲得也有道理,又不能不承认,但是心里不服。后来又有一次跟佛印禅师一起打坐,然后他就问佛印禅师,你觉得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佛印禅师说,你像一尊佛。他就很高兴:佛是最高的了,这一次我赢定了。其实坦白讲,人想要赢别人的心,想要把别人比下去的心,当下他已经输了,先动心的人就已经输了。诸位小时候有没有看过布袋戏?你们没有看过布袋戏?有,两个高手在过招的时候谁先输?先把宝剑亮出来的那个一定输,因为他的定力不足,他自己先动心了。

  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佛印禅师心广体胖,长得很有分量,笑着对他说,那你觉得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觉得你像一团粪。佛印禅师也没有生气,那是真正有功夫,人家骂他、称赞他,他都不动心。苏东坡很高兴,就回去了。回到家里,觉得自己赢了,就写在脸上很得意。他的妹妹很有观察力,她说:哥,你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发生什么事?他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他妹妹,他妹妹说:哥,你今天输得可惨了。人家心中有佛,见人都是佛;你心中有粪,见人都是粪。

  大家冷静想一想,苏东坡先生假如当时候在看到佛印禅师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他回光一返照,原来我的傲慢心这么强,原来我的名利心这么强,马上给佛印禅师磕三个响头,他有可能开悟哦。可是没有回光返照,反而觉得不服,他很多可以开悟的机会、自己的德行可以大幅提升的机会就错过了。所以不自欺,在我们的自我教育当中是相当重要,从这个事例当中给我们反思。

  而不自欺,从念头上最重要的,我的师长常常说,要放下对立的念头,放下控制的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其实我们当老师的人,假如跟学生对立,那怎么可能去教育他呢?怎么可能能够让其它的孩子学到做人的道理呢?其实我们都在看着学生,学生也在看着我们,我们一双眼睛看三十几个学生,可是三十几双眼睛看着我们。

  所以我们要放下一个对立的念头,首先,《弟子规》上说的「凡是人,皆须爱」,就不对立了。人分自分他,分得很清楚才容易对立。有一个老师他在带一个学生,带到最后他很生气,他很想放弃,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假如他是我儿子,我会怎么做?他这个念头一起来,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他假如是我的儿子,我怎么可能会放弃他呢?这个爱心就又提起来,这个孩子就被他转变。所以真的不能转变境界,一定是我们的心已经不平等、不慈悲了,已经有对立才会这样。

  要放下控制的念头。这个控制表现出来会强势、会指责、会要求。我们自己的心都已经在烦恼当中,不可能去觉悟他人。还有放下占有的念头。人这一生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你就不会去占有。对任何人对我们的好,不去控制,不去占有,都生一个感恩的心,感谢他们的付出,不然我们会在福报当中、会在别人的照顾当中堕落,会视为理所当然。所以我们今天这么多的义工照顾我们,我们都满怀对他们的感恩。

  昨天十点多结束,那个车辆是几百台,我看到门口两个年轻人,我是到了我的房间看到的。两个年轻人面对每一辆车出去,他们都是深深一鞠躬,每一辆都是如此,我看他们鞠了几百个躬,都是一样的恭敬。不只是对车上的人恭敬,我想那个鞠躬又是深深祝福他们人生幸福、家庭幸福。所以每一个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德行可能都是我们的学处。所以《弟子规》说,「见人善,即思齐」,都是可以跟他们效法的。

  那我们认知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第二个重点,我们就要走入勇于改过。改过首先要发三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上一节课我们有说到,「德比于上则知耻」,我们的德行跟圣贤、祖先比,我们生起羞耻心,不会傲慢。《了凡四训》当中说到,这些圣贤人可以百世为师,怎么我们的人生空过几十年?所以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白来一场,要真正「明明德」,要真正「亲民」,要真正「止于至善」,这个就是没有糟蹋自己,这是自爱,这是耻心。

  第二,畏心,敬畏的心。因为人假如不赶快改过,很可能这一生就空过了。能勇于改过,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灯才照,这个改过的勇猛心一起来,千年的暗室就亮了。所以反省、忏悔是非常可贵的善根,真的能够洗涤自己的心灵,然后能够真正感动身边的人。但是假如一生都不肯认错,那这个改过的机会就没有了。而人这一生所做的这些错事,这些不好的业力会跟着我们,那他就会堕落下去了。所以能敬畏到所做的一切错事假如不去忏悔改过,它将让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去。那这个敬畏心一起来,就要赶紧去改正自己。

  其实每一个念头都能产生很强的力量,善的心念产生善的力量。举一个例子,我们这些例子就是让大家去体会,对于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有敬畏的心,人就不会乱起念头。宋朝有个读书人叫卫仲达,他刚好有个机缘被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阎罗王跟他说到,把他这一生做的善恶业,拿出来天平上面称,结果把记录他的恶的这些卷宗拿出来,可以装满一间房间。他自己才四十来岁,他吓了一大跳,说:「我才快四十岁,怎么我的过恶有这么多?」阎罗王告诉他:「一念不正即是。」念头一不对,阴间就有记录,不等你变成错误的言语跟行为。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个人叫李生,他进京去考试。结果他要到京城去考试,要考进士,路过一家客栈。这家客栈的老板在他去的前一天,土地公,这天地有很多神明,那个土地公就来告诉他:「今年会考上进士的这个读书人明天会到你们客栈来住,你要好好招待他。」结果李生来的时候,这个老板很殷勤,对他很热情。他就有点受宠若惊,「你怎么对我这么好?」他说:「因为土地公告诉我,你今年会考上进士。」这个读书人十年寒窗,今年终于可以考上了,当天晚上,他很高兴,今年应该考得上,结果起了一个念头:我太太长得也不够漂亮,我以后当大官应该换一个太太。他就起这个念头。后来他隔天就进京去考试,结果土地公又来跟这个老板讲:「这个读书人白念书了,知道自己今年可以考上,就想着要休掉他的妻子,他今年考不上了。」所以一个念头就把他的功名给消掉了。所以一个念头善跟恶的力量是很大的。这个读书人回来果然没考上,这个老板把这个情况告诉他,这个读书人还有羞耻心,住都不敢住,赶紧走了。

  刚刚跟大家讲卫仲达的故事,一念不正就是造业,「不待犯也」,不是你去犯了这个言行,所以卫仲达就了解到原来意念都是造恶。就把它放在一边。另外把他的善拿出来,只有一轴,很少。一称,这一轴胜过于一间房子的卷宗。他很吃惊,到底那一卷是什么?一打开来,他是当官的人,他劝皇帝不要建三山石桥,劳民伤财。他看了说:皇帝没有听我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强的善的力量?阎罗王告诉他:因为你这一念已经为天下的百姓着想,这个善的力量非常大,假如皇帝再听你的话,那这个善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念头我们都要敬畏,它很有力量。

  在很多记载的故事当中都有讲到,比方说有一个读书人,他很有学问,但是怎么考试都考不上,因为他曾经非常生气,瞪他父亲一眼,这个罪业还没有消掉,所以他功名得不到。还有另外一个也是考不上功名,后来有很高的修行人告诉他,「你曾经非礼你的婶婶。」他说:「没有,我没有这么做。」他说:「你的念头里面有没有?」他低下头来不说话了。所以我们对于念头、对于言行都要有敬畏的心。

  在佛经当中有记载,有一个修行人,他去托钵,托钵的时候,那个饭菜不满意,他发脾气,就因为这一念发脾气,堕到畜生当龙王。所以人不能起恶念,有起了要赶快改过、赶快忏悔。有一个年轻的沙弥,出家人,刚出家叫沙弥,他受戒以后才叫比丘。这个小沙弥,看着一个比丘在念经,他就生轻慢的心。所以人不能轻慢别人,生一个轻慢的心,笑这个比丘说,「你念经很像狗在叫。」这个比丘跟他讲:「我已经证阿罗汉果了,你这样毁谤会堕地狱的,你赶紧忏悔。」结果这个沙弥也怕因果,他就赶快忏,虽然忏悔了,重罪轻报,他后来还是堕到畜生当狗。所以人不能做不好的事情,不能起不好的念头。

  更严重的还有起什么?嫉妒心。人不能嫉妒别人,在团体里面,哪些老师哪些方面特别好,你不只不能嫉妒他,要推荐他出来,为整个学校,为整个团体。所以「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在历史当中,鲍叔牙推荐管仲,他没有嫉妒管仲,推荐管仲当他的上司,结果齐国大治。因为他推荐贤才,所以他的福报很大,鲍叔牙的后代有十几世是名大夫。另外,秦国的李斯嫉妒自己的师弟韩非子,把韩非子给害死,嫉妒心。最后他跟他的孩子被满门抄斩,绝后了。嫉妒心的杀伤力太大。

  在佛经里面讲到,有两个比丘他们在弘扬正法,法缘很好,结果其它的就有人嫉妒,就毁谤他们两个,造成广大的百姓对他们两个人失去信心。结果这群毁谤的人就堕到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出来以后,又做瞎了眼睛的人做了五百世,之后才变成正常人。正常人之后,听经听不懂,因为他去毁谤弘法的人,得的果报就是障碍别人的法身慧命,最后自己也愚痴。然后他们就听着佛陀的教诲一直都不能领会,就很难过,就去请教佛陀。佛陀就说,「你们以前曾经嫉妒、毁谤过弘法的人,最后得的果报是这样。」所以我们从这些故事再回想自己这一生几十年,有没有哪些做的不妥当,要赶紧能够去改过、去忏悔,这是畏心。

  第三是勇心。孔子讲「见义勇为」,什么「义」?我们对所有学生的道义。今天我们的德行早一天提升,我们就早一天给学生做好的榜样。今天我们的坏习惯不改,可能就给孩子负面的影响。那一想到要给孩子好的影响,我们那个勇猛精进就可以提得起来了。很多当爸爸的人,孩子一出生他就把烟给戒掉了,因为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他这份爱的力量就调伏了他的习气了。

  我们接着跟大家交流第三个,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的第三个重点。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要改过了,怎么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其实,所有圣贤的教诲都离不开这句话,它是相应的。「严以律己」才能成就自己,「宽以待人」才能跟人和睦相处。

  那我们这个「严以律己」,从几个方面来提升,要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我们改过掌握纲领,这句话是很好的修身纲领。我们虽然读了很多经书,真正遇到境界来的时候,一句都提不起来。所以这个纲领很重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比方,我们就有遇过朋友在讲,说:「他学传统文化学很久了,都学了五年了,怎么还学成这个样子,气死我了。」那他在境界当中,他是随顺了自己的坏脾气,他自己都动气了,能够去批评人吗?自己就不在道中了,怎么去批评人?再来,他学了五年了,反而愈学愈不好,那你应该可怜他,怎么跟他生气?是不是?人学了愈久,学得愈不好,他愈可怜,他掉到一个坑洞里面跑不出来了。所以实实在在讲,天底下没有值得我们生气的人,只有可怜的人而已。你换一个角度讲,他很可怜。比方说今天这个人当官贪污,要不要跟他生气?「一世为官九世牛」,他是可怜的人,他继续堕下去不得了。他祖上有德,让他能当官,居然把祖上的德这么糟蹋,他不很可怜吗?那你怜悯他怎么办?我做好,他有良知,我做好感动他,说不定他能回头。

  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人只要提起忠恕的态度,就不会发脾气了。忠,尽心尽力帮他,哪还有时间发脾气?恕,宽恕。为什么?没有学,他不懂,「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你说,他学很多年了,他学得更偏差,比没学还可怜,那就没得生气了。很多太太,先生犯错了,很生气,「他都这么大了,连这些做人的道理他都不懂。」他是身体大,不是心理大。而且请问大家,小孩子改过容易还是大人改过容易?对呀,所以大人更辛苦,因为他几十年已经养成习惯了,他要改,扒皮,要他命。其实实在讲,自己真的放下过自己习气的人,他绝对会宽恕别人,因为他知道不容易。修身,「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他可以做皇帝,他可以做大将军,十万人,他可以入无人之境,你叫他改脾气,要他的命。所以真改过的人,不会苛责于人,因为他知道不容易。都有忠恕了,会原谅他人,会想着我怎么帮他,不生气了。

  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贪财、色、名、食、睡。我们要了解,贪横财者,必有横祸,这个不义之财你贪了,就好像你拿毒酒来解渴,还没解渴,可能命都没有了。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贪不义之财是害自己又害后代子孙,这个在历史当中都有记载。一个县令跟人家串通,夺了人家的遗产,最后自己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得同样一种病,跟他一样,身体都长疮,溃烂掉,最后五个儿子、七个孙子,只剩一个孙子。所以真正明理了,绝不做这种贪财之事情。而且人一明理就知道,该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何必贪?不是你的强求不来,要怎么收获就怎么栽。明理的人乐天知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我都是一直积德行善,我人生好的果报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不能贪色,色字头上一把刀。天道好还,整个宇宙的道理,它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献出爱心,最后这个爱会回到你的身上;你对人恭敬,最后这个恭敬会回到自己的身上;你布施钱财,财布施,最后你自己得财富,它是循环的。你今天以邪念对待别人,最后会回到自己跟家人的身上。《朱子治家格言》说到,「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假如明白这个真相,你不能以邪念、不能以邪行去对待别人,最后会毁了自己,毁了自己的家人。

  这些事例,有两个双胞胎,他们的命、福报几乎完全一样,娶妻、生子、考功名,完全一样。刚好要进京城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寡妇,对他哥哥有意思,他哥哥凛然正气拒绝了,但弟弟没有守住。就这个色造成:最后,哥哥考上进士,子孙非常兴旺;弟弟就因为做了亏心事,最后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哭瞎了,没多久也死了。所以同样命运的人,就守不住这个色,最后不只毁了自己,子嗣都没有了。

  财、色。名,每一个名的背后都是责任,不应该去好这个名。我们今天当董事长,有董事长的责任,当老师有老师的责任,而不是要拿着这个名去炫耀,或者是去作威作福,那就已经糟蹋了老天给我们的这个身分跟福报了。而且不要好名,要积阴德,做的好事扬出去了,名就是福报,福报就享掉了。做好事,都觉得是应该做的,不去张扬,这个都是积阴德。

  名、食、睡,人的这个食欲,实在是很厉害,要能够节制。你看人类的嘴,食欲不节制,把全世界的动物都吃得现在濒临绝种的太多了,每一天灭绝的物种不知道有多少,都是因为人类的欲望,还有包含对大自然的破坏才造成这个结果。其实孟子教给我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生命都要尊重。

  非洲有不少穿山甲,大家看过穿山甲吗?有一个华人到了非洲去,结果当地接待他很热情,请他去吃穿山甲。结果有一只穿山甲被火烤,烤到整个身体都着火了,烧烂了,这只穿山甲还是紧缩不放,这些非洲人用力要把牠扒开都扒不开,一直烧牠,一直烧牠,最后「算了」,就把牠扔在一边。这么一扔,牠的身体一放开,牠的孩子在牠的怀里,牠一放开,一个小穿山甲就逃走了。这只母的穿山甲就是撑着最后一口气,不断气。所以动物也有天伦、也有母爱,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又何必去伤害这些生命?这是食。

  再来,睡。人愈有志向,烦恼愈少,慢慢睡觉就会减少了。今天跟大家谈这个不贪,不是要大家明天就只睡五个小时,这样会要人的命的。有一个方式,你本来睡七个小时,好,这个月六小时五十分钟,下个月,六小时四十分钟,慢慢减下来,慢慢对治。大家要注意,佛家的经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这五个会把你拉到地狱去。我自己看一看,每一条都有,我连脖子都被困住了,两只手,两只脚,还有脖子,很危险,要慢慢节制这些欲望。

  有一个人跟着佛陀学习,很不精进,常常睡大觉。结果佛陀一看,麻烦了,他的命快到了,还不精进,在劫难逃。就把这个学生找过来,说:你以前就是修行不认真,爱睡觉,死了以后变成昆虫,在昆虫好几百年才出来。我听到这个故事,心里想:昆虫很会睡觉,牠们有冬眠,牠们含一口土,然后冬天就开始睡觉了。睡觉也是习气,那个习气很重,会拉我们去堕落,所以慢慢连这个睡觉的习气,都要能够不断的减少。

  第二个,瞋。我们看人会发脾气,有一个根源就是把「我」摆在第一位,「我」不能接受,「我」受不了,「我」忍不住,假如没有这个「我」,脾气就发不出来了。所以人要改自己的习气,要从什么?从根本把它改掉,「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就像我刚刚跟大家讲的,假如都是忠恕的态度提起来,就不会生气了。

  昨天有跟大家分享一个事例,新加坡的一位女士,她很孝顺,对她婆婆也很恭敬。她婆婆误会她了,她还跪下来给婆婆道歉,她的先生还觉得她挺委屈的。诸位女同胞,妳的婆婆误会妳,妳还跪下来给她道歉,委不委屈?要不要妳们的命?委屈前面也有一个东西,叫什么?「我」委屈。所以这些习气要去掉,只要把「我」放下了,这些贪瞋痴慢疑就去掉了。擒贼要擒什么?擒王。那个贼王就是什么都是自我为中心,那个是烦恼的贼王。这位媳妇就讲:一点都不委屈,因为婆婆是我们家的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她假如生气气坏身体怎么得了?我赶紧想方法让她的气降下来,我这么一跪,她的气就下来了。所以她是跪得很心安、很放心,婆婆不生气了,这个叫什么?慈忍。很慈悲,都是为婆婆着想,要忍住脾气就不困难,慈忍。

  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事,被误会了还要跪下来,可能很多人说,这样多吃亏、多难受。人生要看得远,要体会得远,今天婆婆误会了,「妳把我那个东西摆去哪里了?」三天以后,婆婆在自己的柜子里面找到那个东西了,「我这个媳妇被我误会了,还跪下来给我道歉,这样的媳妇去哪里找?」人欠你,天会还你,不要那么计较了。这个婆婆一感动,就把这个媳妇当女儿了。所以婆婆多了一个女儿,媳妇不就多了一个妈妈吗?这跟什么有关?不能情绪用事,要调伏得了脾气。

  贪瞋痴,痴。要看得非常深远,深谋远虑。《了凡四训》里面有一句话说,「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这一点,沈慕羽老先生他看得就非常远。他说老师虽然不能积累很多的财富,但是它却是世间最重要的行业,他看得很远。还有一件事我们印象很深。我们在跟沈老谈话的时候,刚好有人提到说「繁体字」,沈老眼睛瞪很大,「正体字!什么繁体字?正体字,它一点都不繁。」我当时候很佩服沈老,为什么?沈老可以从一个字看出这个字对人心的影响,你都讲繁体字,我们的下一代都还没学正体字,他就觉得繁,他就学不好了。所以他能看到流弊,这个词不好,要用「正体字」。

  现在教育界都说「以人为本」,大家有没有学过这四个字?有。那我请问大家,这个词好不好?「以人为本」,请问大家,这个「人」,你第一个念头想到谁?自己。那麻烦了,以人为本,第一个就是想自己,那这句话不就变成以自我为本了?请问大家,人家拿一个团体照给你,那个照片你一接过来,你先看谁?所以我们的祖先通达人性,知道人的自私自利很容易起来,从小教他孝道,念念为父母着想,一辈子不自私,高度的教育智慧。所以「以人为本」,当老师的人要引导,「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所以这句话叫「以孝为本」,就不会有那个流弊问题产生了。

  不傲慢。我们有跟大家谈到,孟子有提醒我们「人皆好为人师」,所以这个傲慢怎么调伏?有几个心态跟大家交流。第一个,我们什么事都跟圣贤人比,就不容易傲慢。第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尤其当老师,学习的时候,听东西要入自己的心,不然很容易听东西之后,又要去讲给别人听,或者又要去教育别人,这样自己就不得受用了。所以君子之学,从耳朵进去,接着要入自己的心,变成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个身教就带动出来了。

  怎么样听经的时候不会变成要去好为人师呢?那听的时候就是所有的教理是讲给自己听的,不是讲给别人听的。不然我们有时候在听经的时候,边听边说,「那是讲我爸的,那是讲我弟的。」都是讲别人,都没有讲自己。所以第一个,听经的时候,都是讲自己,不是讲别人。哪怕我们是在台上讲给别人听,我们都要一个谦卑的态度,我们跟大家分享,大家都是监学,我们讲了之后大家提醒我们、监督我们,我们自己讲了,有没有好好去做,这样就不容易在讲台上增长自己的傲慢。

  然后,不傲慢,是恭敬一切的人,怎么恭敬一切人?所有的人都是来成就我的,我跟他一接触,我情绪起来了,他提醒我还有坏脾气;我跟他接触,我起了贪念,他提醒我还要把贪心放下。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对任何人都不会傲慢了。这些心态都可以调伏我们的傲慢。

  而傲慢尤其会在团体当中表现是什么?太容易去批评他人,这个也是傲慢的表现。批评人首先自己的心就堕落了。再来,现在这个时代要成就事情不容易,要多赞叹、多肯定,不要批评。因为一批评,付出的人的积极性就被我们打击了。再来,你一批评这个付出的人,连其它的人都见他的过失,都对他有成见,这个对团体的和谐有很大的障碍。所以人要冷静,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影响在,人有这样的警觉性,自己这种傲慢起现行,容易调伏。

  最后这个不疑,不怀疑。首先最大根大本,不能怀疑自己。诸位老师们,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请问你们的信心建立在哪里?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有非常大的时间精力耗在否定自己,耗在退缩,耗在沮丧,就是因为他这个「怀疑自己」还存在。人只要不怀疑自己,随时都是鼓励自己、砥励自己,给自己源源不绝的动力。你不怀疑自己,才能不怀疑学生,才能不怀疑他人。

  你们有没有遇过很有信心的人?其实人的信心除非建立在真理上,不然他的信心有时候变成自傲,他的信心随时会变化。比方说你一百八十公分,我很高,很英俊,很有信心,你会不会遇到一百九十公分的?那你的信心还在吗?你说我是研究生,我很有信心,那你假如遇到博士呢?那你的信心会不会变化?所以信心不是建立在攀比、建立在高下,信心是建立在:我很清楚我自己有跟圣人一样的明德、本善,只要我用心,我的无量的智慧、德能、福分都能够恢复,我就有信心了。所以我当时候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有明德,从那一天开始,我没有再怀疑自己了,因为我真正认识了我自己,我的信心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诸位老师,从今天开始,你们会不会对自己没有信心?你们没有反应,我也有点没信心。不会,我不会没信心,因为听说,一个道理要讲二十一遍才会记住,记住哦,记住不等于感悟,感悟不等于悟到,不等于改过,所以都有一个过程的。那我们已经明白了,就应该用真理来面对自己、来面对人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第四个大点,自我教育第四个大点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要从尽本分开始。每一个人「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是本分。一个老师同时要具备三个精神才能把老师做好。「君」,是领导,以身作则;「亲」,是用父母的心去爱孩子。你不能只有作师,只有给他上课,你不以身作则,他不能相信,不能信服;你不爱护他,彼此的信任不够。所以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第二,我们的本分当中,事实上我们当老师的人也是校长的下属,我们也是圣贤人的弟子,我们当下属、当学生,有没有当好?我们只要当好了,我们教出来的孩子都是圣贤的好学生,都是以后领导的好下属,我们现在就要以身作则给他看,我们现在也要学传统文化,孩子也在我们身上学到做学问的态度,这很重要。

  「敦伦尽分」当中还有一个重点,我们要建立非常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人、对事、对物,在每一天当中,不断把这些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孩子,做给他看。比方说,如何把事情做好,要预备、要人和、要事缓则圆,这些都是做事的原理原则,要不求有功,要慎于一开始。我们所积累的正确的做人做事愈多,孩子就愈有福报、愈幸运。

  今天的课程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孔子有说到,「五十而知天命」,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他这一生重要的使命,我想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这一生共同的使命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振兴师道。我们不希望孩子不尊重老师,因为他不尊重老师,他这一生不可能会有智慧,不可能会用功学习。但我们能真正做出奉献,学生自然就会尊重我们,所以这个师道要靠我们把它振兴起来。面对现在大众不尊重老师,我们不要去指责,尊重是感召来的,是做得让人家佩服来的。要来的,其实并不真实。我们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还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的心就平了,我们从我们自己做起,来振兴师道。

  那最后也祝福大家身心安康、家庭美满,然后我们这一生都不空过,都能契入圣贤、孔子、孟子的境界。好,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