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三宝记 第十五卷
上开皇三宝录表
臣房言。臣闻有功于国史录其勋。有政于民碑传其德。况如来大圣化洽无穷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载者也。臣窃寻览。自汉魏已来代有翻译。而录目星散经多失源。世罕缀修时致间绝。缘此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是知教兴寄在帝主。伏惟陛下应运秉图。受如来记。绍轮王业。统阎浮提。愍世间昏开慧日照。广缉经像大启伽蓝。阐解脱之门。导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济拔苍生。斯实旷古一代盛欤。岂臣庸微轻敢妄述。但昔毁废臣在染衣。今日兴隆还参法侣。时事所接颇预见闻。因纲历世佛法缘起。始自姬周庄王甲午佛诞西域后汉明皇永平丁卯经度东岁。迄今开皇太岁丁巳。历一千二百七十四载。其间灵瑞帝主名僧代别。显彰名开皇三宝录。凡十五卷。庶法无隐冀经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战惧。轻冒奉表上录以闻。伏愿天慈垂神降省谨言
开皇三宝录总目序
开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兴善寺翻经学士臣成都费长房上
窃惟三宝所资四生蒙润而世有兴毁。致人自升沉。兴则福业恒感天堂轮王人主。毁则罪报常受地狱饿鬼畜生。论益物深无过于法。何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胜天王般若经云。若供养法即供养佛。是知法教津流乃传万代。佛僧开导止利一时。故贤劫之兴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寿四圣异其年。虽复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扬弘法无别。莫不煎熬爱海济含识以趣涅槃。錾凿慢山度苍生以会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声难以通。声必托形。不藉相无由显。所以境称忍刹。总百亿之须弥。世号娑婆。统三千之国土。区分三界五浊之秽土沙。形别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圣慈愍俯降迦毗。丈六金容应王宫之里。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载处在世间。假以言音方便演畅。无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扬万类各解。机缘匪一教有尘沙。阿难总持渧无遗失。譬别器水泻之异瓶。双树入般涅槃。迦叶王城结集。一千罗汉迭察迭书。着之叶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国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拥护。后汉之始方届脂那。帝世交参十有六代。翻彼域语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余祀。古旧二录条目残亡。士行道安创维其缺。尔来间有祖述不同。各纪一方互存所见。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齐周陈并皆翻译。弗刊录目靡所遵承。兼值毁焚绝无依据。赖我皇帝维地柱天。澄静二仪廓清六合。庭来万国化摄九州。异出遗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属此休时。忝预译经禀受佛语。执笔暇隙寝食敢忘。十余年来。询访旧老。搜讨方获。虽粗缉缀犹虑未周。广究博寻求敬俟来俊。今之所撰集。略准三书以为指南。显兹三宝。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经度时祥承汉宵梦。僧之元始城堑栋梁。毗赞光辉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擿彼翠零成斯纪翮。扇之千载风于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时昏暗。同传法流之润。洽世燋枯。阐我皇猷导开厥始。昔结集之首。并指在某国城。今宣译之功。理须各宗时代。故此录体率举号。称为汉魏吴及大隋录也。失译疑伪。依旧注之人。以年为先。经随大而次。有重列者。犹约世分总其华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为十五轴。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别识教小大之浅深。昔姬潜之鼎出现。彰汉室之将隆。近周毁之法重兴。显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兴之初。经论冥归。发乎开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会昌。述纪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题称曰开皇三宝录云。其卷内甄为历代纪
开皇三宝纪卷第一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 庄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纪九年佛生)
僖王 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 三十三年
倾王 六年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定王 二十一年
简王 十四年
灵王 二十七年
景王 二十五年
敬王 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
元王 八年
真定王 二十八年
孝王 十五年
威列王 二十四年
元安王 二十六年
夷列王 七年
显圣王 四十八年
顺静王 六年
赧王 五十九年
秦 昭襄王 五年
孝文王 一年
庄襄王 三年
始皇帝 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 三年
始皇帝子 四十六日
开皇三宝录卷第二(帝年前汉次新后汉)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汉) 高帝 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 七年
吕后摄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景帝 十六年
武帝 五十四年
昭帝 十三年
宣帝 二十五年
元帝 十六年
成帝 二十六年
哀帝 六年
平帝 五年
新 王莽 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帝 二年(亦长安)
(后汉)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雒阳)
明帝 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殇帝 一年
安帝 十九年
顺帝 十九年
冲帝 一年
质帝 一年
桓帝 二十一年
灵帝 二十二年
献帝 三十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阳)
明帝 十三年
齐王 十四年
高贵乡公 六年
元帝 五年
(西晋)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阳)
惠帝 十六年
怀帝 六年
愍帝 四年(都长安)
(东晋)元帝 六年(都建康)
明帝 三年
成帝 十七年
康帝 二年
穆帝 十七年
哀帝 四年
海西公 五年
简文帝 二年
孝武帝 二十四年
安帝 二十二年
恭帝 一年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前废帝 一年
文帝 三十年
孝武帝 九年
中废帝 一年
明帝 八年
后废帝 五年
顺帝 二年
齐 高帝 五年(都建康)
武帝 十年
废帝 半年
新安王 半年
明帝 四年
东昏侯 二年
南康王 一年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简文帝 二年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西魏) 齐王 二年(都长安)
周 略阳王 二年(都长安)
明帝 三年
武帝 十八年
宣帝 二年
静帝 十年
(大隋) 开皇来 十七年(都大兴)
开皇三宝录卷第四(译经后汉)总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后汉)沙门迦叶摩腾 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 五部(十六卷经)
沙门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
沙门支娄迦谶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 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 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 七部(十卷经)
沙门康孟详 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 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 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 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五(译经魏吴)总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门昙柯迦罗 一部(一卷戒)
沙门康僧铠 二部(四卷经)
沙门昙帝 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白延 六部(八卷经)
沙门支强梁接 一部(六卷经)
沙门安法贤 二部(五卷经)
吴沙门维只难 二部(六卷经)
沙门竺律炎 三部(三卷经)
优婆塞支谦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经)
沙门康僧会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经及注)
诸失译经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六(译经西晋)总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晋)沙门竺法护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畺梁娄至 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 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 一部(二十卷经)
清信士聂承远 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 二部(五卷经)
承远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及目录)
沙门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 四部(十三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 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 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一十五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七(译经东晋)总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 三部(十一卷经咒)
沙门支道根 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 一部(七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 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康道和 一部(三卷经)
沙门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 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 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只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 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 十四部(二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 二部(六卷注论)
沙门支道林 七部(七卷论旨归)
沙门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归)
沙门释道祖 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 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 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 二部(二卷论旨归)
诸失译经 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八(译经二秦)总一十六人
合一百六十三部。九百一十四卷
(符秦)沙门昙摩持 二部(二卷戒法坛文)
沙门释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 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佛提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论集)
沙门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三部(五十卷阿毗昙等)
沙门释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经注及解志录)
(姚秦)沙门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 二部(二十三卷经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
沙门释僧睿 一部(一卷经录目)
沙门释僧肇 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道恒 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九(译经乞伏西秦沮渠北凉元魏高齐陈氏)总二十七人
合二百四部(九百一十七卷)
(乞伏西秦)沙门圣坚 十四部(二十一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十一卷经)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 二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 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谶 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经戒)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一部(二卷禅法)
沙门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阿毗昙)
沙门释智猛 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 一部(十五卷经)
诸失译经 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元魏北台)沙门释昙曜 二部(四卷经传)
沙门吉迦夜 三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 一部(一卷经)
(元魏南京)沙门昙摩留支 三部(八卷经)
沙门菩提留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论)
沙门释法场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昙靖 一部(二卷经)
沙门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经论)
沙门佛陀扇多 十部(十一卷经论)
(元魏邺都)优婆塞瞿昙般若留支 十五部(八十四卷经戒论)
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太守杨炫之 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经录)
(高齐)沙门那连提耶舍 七部(五十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 一部(一卷经)
(陈氏)沙门俱那罗陀 四十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语)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 一部(八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译经宋)总二十三人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四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譬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畺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传)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慧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 三部(三卷戒本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经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一(齐梁周释经)总五十一人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 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 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门释法意 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地 三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度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法愿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 二部(七卷经及录目)
沙门释昙景 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政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 五部(五卷经偈)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瑗 一部(三卷注经)
沙门释慧基 一部(一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 一部(一十卷僧史)
梁沙门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盛 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妙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祐 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 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 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 一部(一卷经)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 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 八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 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萧衍 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 一部(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 一部(十四卷僧传)
优婆塞袁昙允 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萧网 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周沙门释昙显 二部(二十三卷经要)
沙门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益*力]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慧善 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论铭传)
沙门释净蔼 一部(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 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二(译经大隋)总一十九人
合七十五部 四百六十二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留支 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 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 三部(二十三卷数及论录)
沙门释灵祐 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 一部(七卷录目)
沙门释宝贵 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 一部(三十二卷杂论)
沙门释彦琮 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论)
广州司马郭谊 一部(二卷经)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传)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 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众经法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乘)修多罗有译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罗失译二 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译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译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昙有译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昙失译六 二部(七卷)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小乘)修多罗有译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罗失译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毗尼有译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毗尼失译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昙有译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昙失译六 十部(二十七卷)
右开皇三宝录一十四卷总目讫(此通总目一十五卷。其后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录合)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似宋时述)
大乘经录第一卷上
总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录二 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录三 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小乘经录第四卷下
总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阙
大小乘不判录六 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经录七 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录八 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数录九 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论录十 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都两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出三藏集记录 齐建武年律师僧祐撰
新集撰出经论录一 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新集撰出经缘录二 三十四部(二百九十四卷)
新集序四部律录三 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四 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五 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六 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七 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八 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新集抄经录九 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经录十 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经伪撰杂录十一 二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及杂志十二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都十二件合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魏世众经录目 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经目录一 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论目录二 二十九部
大乘经子注目录三 一十二部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 三十三部
小乘经律目录五 六十九部
小乘论目录六 二部
有目未得经目录七 一十六部
非真经目录八 六十二部
非真论目录九 四部
全非经愚人妄称目录十 十一部
都十件经律论真伪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齐世众经目录 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
杂藏录一 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罗录二 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录三 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昙录四 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别录五 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众经抄录六 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录七 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录八 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经律论真伪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梁世众经目录 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
众经目录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译人多卷经一 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无译人多卷经二 五部(一十九卷)
有译人一卷经三 九十部(九十卷)
无译人一卷经四 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众经目录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译人多卷一 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无译人多卷二 五部(一十七卷)
有译人一卷三 五十部(五十卷)
无译人一卷四 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众经目录卷第三 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异译经一 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
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禅经二 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 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经四 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经五 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数论六 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义记七 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众经目录卷第四 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随事别名一 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随事共名二 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 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 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 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 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大隋众经目录 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罗藏录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众经失译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众经别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众经伪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罗藏录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众经失译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众经别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众经伪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录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三卷
众律一译分 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众律异译分 合七部(七卷)
众律失译分 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众律别生分 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众律伪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录四(六分)合六十二部三百八十一卷
众律一译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众律异译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众律失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众律别生分 合六部(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众律伪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昙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众论一译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众论失译分 合一部(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昙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众论一译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众论失译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灭度后抄集录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贤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灭度后传记录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圣贤传记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诸德传记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灭度后著述录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贤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前六家录搜寻并见故列诸家体用如右 右录一卷(似是秦时释利防等所赍来经目录)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似是伽叶摩腾创译四十二章经目即撰录)
朱士行汉录一卷(魏时)
旧录一卷(似前汉刘向搜集藏书所见经录)
释道安录一卷(秦时) 聂道真录一卷(晋时)
释僧睿二秦录一卷(后秦) 朱士行汉录一卷(魏时)
竺道祖众经录四卷(魏世吴世晋世杂录河西伪录)
竺法护录一卷(晋时) 支敏度录一卷(东晋)
又都录一卷 释王宗录二卷(前齐世)
释弘充录一卷 释道慧宋齐录一卷
释道凭录一卷 释正度录一卷
王车骑录一卷 始兴录一卷
庐山录一卷 赵录一卷(似是赵时未见经致疑姓氏)
岑号录一卷 菩提流支录一卷(后魏)
释僧绍华林佛殿录四卷 梁天监十四年敕沙门释僧绍撰
灵裕法师译经录一卷 众经都录八卷(似是总合诸家未详作者)
右二十四家录检传记有目。并未尝见故列之于后。使传万世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