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问答网

五停心观——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

发布时间:2023-10-18 08:59:43作者:大悲问答

五停心观——用佛的智慧走出人生的逆境

  这两天慧文师父带领大家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要如理如法,还要言行一致。大家在这两天里是不是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呢?是不是时时观照吃饭的时候我的心在哪里,走路的时候我的心在哪里,睡觉的时候我的心在哪里,听课的时候我的心在哪里呢?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两天我的心有没有产生抱怨,人在这里心是不是还在挂碍着其他的事情?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禅修当中需要自我觉察的过程。人的眼睛老是看着外在的世界,而很少去观照自己内心的世界,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产生很多痛苦。来这里禅修不需要听很多道理,首先要守住你自己的心,心守住了很多的问题就解决了,当你向内观照的时候所有的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我经常讲当你内心丰足的时候,你看到外在所有东西都是美好的、阳光的、喜乐的,如果你的内心抱着憎恨、不安、恐惧,那么你看什么都有问题。当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每一件东西的时候,它们就都是不完美的,钻石还有瑕疵呢。这就是“心”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先生说的很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鹃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一黄昏也,而一为欢憨,一为愁惨,其境绝异。”同样的事物,你看它时的心态不同,它就显现出不同的情态来。很多女孩子在选择伴侣的时候,头脑当中想得越完美,现实当中就会越失望。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只看着他的好的方面,看他突出的方面,不要用负面的心情去看问题,改变原来那种狭隘的思维,然后就要去行动。懂得再多的道理都没用,不实践它就成为空无。这在佛教里面叫做“所知障”,知道越多障碍就越大。一个夸夸其谈的人,他的行动就很少,要么就自己认为很了不起。正像萧伯纳所说的,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忘记得越多,所以,真正能改变人的是行动,而不是知识。禅修就是不断地把我们学到的东西用行动体现出来,而且这种行动要一点都不虚假,要体现当下。问问自己,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心是不是安住在当下?我在看书的时候有没有专注地去看每一个字?大家知道吗?那些过目不忘的人就很专注。记忆力不好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心太散乱了。

  我不久前看了一本书叫《零极限》,里面就有四句经典的话叫做“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大家有没有用心去感受这四句话?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很了不起,总是认为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而不会伸手去帮助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很少去想一想还有许多人比你更优秀,更少又心胸去包容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这个世界百分之七十是水,而陆地只占了百分之三十。水会往底下流,它外表至柔,而品性至刚,所以它才占领地球了大部分面积。大家知道吗?人到老牙齿可能全掉光了,而舌头仍然灵活如初,所以说,柔软的东西,谦下的东西,包容的东西才最持久。我们很少去讲对不起、我错了,人家心里听了就很舒服。不要认为讲这些话很丢面子,讲这些话好像会失去什么东西,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失去,相反的,你获得了人心。

  你们知道一个傻瓜的故事吗?有一个村里有一个傻瓜,每当有人给他一块钱和五毛钱,他只会拿五毛钱。很多人认为这个人傻得不行,他们为了证明这个人是傻瓜都会拿钱给他试。结果他就得到了许多的五毛钱。你们觉得他傻吗?这个世间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是大智若愚。你越谦和的时候得到就越多,但是很多人不是这么认为的,往往要从各个方面去展现自己,证明我很能干、我行、我了不起等等,这都是一些功高我慢的心理,往往受伤害的就是出头之鸟。让别人先占一点便宜,让别人先站上去,有时候退后就是最好的竞争。禅修就是要我们每天拿一点点时间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去反思今天所有的事情,静下心来审察自己的所举、所动、所言、所行,好好想一想今天我对哪个人还有憎恨之心,想一想我今天对哪个人还不够包容。如果我们经常用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这些词,人际关系就会很融洽;如果一个单位里面经常能听到这些词,氛围就会很和谐。矛跟矛碰在一起会互相伤害,所以应当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个洞穴、深渊,来包容一切锐器的攻击。如果能彼此欣赏、尊重、理解、包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和谐。我们在某个环境里要住的开心就要互相称赞,互相理解,不要总是责备人家。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自己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当你指责别人缺点的时候,应该静下来好好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缺点和不足,这样去想的时候指责的心就会消除掉,这就需要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不断观照自己。

\

  禅修有五种观法,叫做“五停心观”,说的是一些技巧和方法,一些让心安定下来的手段,我们可以从这五个方面来了解当生活遭遇逆境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面对。

  有一本书叫做《灵魂跟上脚步》,说当时希腊法王征服了别的民族,让那些人成为他的奴隶,有一次士兵抽打那些背着东西的奴隶将他们往前赶,突然有一队奴隶放下包袱不往前走了,士兵怎么抽打都没用,士兵责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抽打你们都不走呢?奴隶们说我们刚才跑得太快了,灵魂还没有跟上来。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我有时候出去讲课,早上在这个城市,下午就飞到那个城市,虽然身体到了,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心还在香海禅寺,其实就是飞机跑得太快了,我的灵魂还没有跟上来。这就是身体虽然移走了,心还在另外一个地方,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所以大家要问问自己,离开公司回家的时候,心有没有带回来?出去旅游的时候,有没有把那颗欣赏美景的心带到自己的身边来?当你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你的心是否还想着今天的工作和明天的计划以及家里的事情呢?你的心不在当下的时候,交谈没有意义,对方会感觉到你心不在焉,所以一定要培养身体和心灵的契合。人生真的很短暂,正如戏文里面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刹那间都付于断井颓垣。”你们想一想从古至今的所有伟人,他们一生能做多少事情?有的人一生当中就做了一件事情,有的人甚至连一件事情都没做到,但是他在一直自己的专业里锲而不舍,到最后也能得到大家的敬仰,当然了,名利之心不用去在乎,最关键的是过程,是心态和面对事情的精神。

  我前段时间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活法》,里面讲到人的一生是修炼的一生,不管你贵为总统还是贱为奴隶在人性上都是平等的,总统和清道夫的一生都是修炼的过程,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在修行自我的过程中成长,正因为前面无量世的修行才会展现今天的与众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像神通一样一点就通,有的人却怎么教都教不会,是非常愚痴,而佛教里面把畜生叫做愚痴。所以,在今生活着的过程中就要提升自己的品格,今天我们学一点就成就一点下一世的幸福。

  佛教中的“五停心观”要求我们把一直索取的心停下来,安住下来,然后去自我观照、自我审察。刚才有一个居士跟我讲,他去日本玩的时候,有一次去泡温泉把衣服放在空调后面,发现那里一点灰尘都没有,很惊讶他们的卫生工作居然能做到这种程度。而我们呢?似乎每个人的心都是躁动的,今天开了十家店,明天就想要开一百家店,这都是内心的躁动、心理的膨胀,这就会带来身心的异居,带来生活的虚浮感,容易使人贪婪的欲望激增,清净的心态不再。

  前几年我的心也跟着这个时代躁动起来,04年我来到了香海禅寺,到了06年我接管香海禅寺,07年我开始建设,08年还是坚持建设,现在寺里大规模的建筑都是这三年内建成的。人家的寺院重光花了很长时间,而我们花了三年就建到现在这个规模。我发现自己也浮躁了,结果很多工程的质量就跟不上,你们住的房间的墙壁开始脱皮,就是因为土建完了我们还没来得及验收就开始装修了,结果他们双方都互相推诿,都说是对方的责任,最后这个苦果只能是我自己咽下去,这就是躁动产生的结果。很多人就问我三年内怎么筹得五千多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寺院应该是一个远离喧哗与骚动的安宁之地,不应当出现由浮躁而产生的问题的。所以,我们要用五停心观来观照自己,接下来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

  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指万物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我们人和其他动物就是不一样,一只狮子吃饱了,小绵羊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它眼睛都不眨一下,不会去理会这只小绵羊,而人呢?就会把这只羊抓起来杀掉,这顿吃不完就下顿吃,今年吃不完明年吃,所以人才占领着这个地球。而人类永无止境的贪婪,使得地球也产生了很多麻烦,近几年地震等等自然灾害连续出现,到最近几乎一两周就发生一次地震,这就告诉我们这个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了。前些时间内蒙古那边的沙尘暴都刮到我们这边了,那天起来我看到门口的扶手栏杆全是灰尘,原来是沙尘暴吹过来了。有一次我在嘉兴听一个朋友说,他以前能看到20公里以外的景象,现在连10公里以外都看不见了,现在我们的空气和水污染太严重了,这是谁造成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人不断地破坏地球,不断地向地球索取资源,我们的贪欲之心一直没有停止。有一些女孩子用一整个房间去装鞋子,衣服就更多了,好多都没穿过,在百货商店看到喜欢的就想占为己有。大家知道简单就是快乐吗!复杂只会变成苦恼,简单地处理问题,简单地接人待物,简单地面对你的工作,简单地计划你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更快乐,因此现在很多人都提倡一切归零。电脑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但是电脑出问题了我们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了,我们依靠汽车,没有汽车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走了,包括我自己也是。想想以前没有汽车不是一样也能把事情做好吗?现在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等交通工具,所以合肥、郑州、沈阳都叫我去讲课,本来那些地方我根本可以不用去,就是因为飞机太方便了,他们就说早上过来晚上还可以赶回去的嘛。现在信息太发达了,美国那边发生飞机事故了,我们这边马上就知道了,其实很多东西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信息以后反而会顾虑得更多了,就不敢去坐飞机了,一去坐就开始诚惶诚恐。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了,你就不敢坐车了,不敢开车了?其实你一直遵守交通规则是不会有问题的。

  不净观更多的是讲怎么对待男女两性的欲望。慧海法师跟你们讲,人的漂亮只是一张皮而已,把皮剥开里面就是血、肉,还有一些很臭的五脏六腑但是我们就爱那张皮。所以聊斋里面有一个故事叫《画皮》,那个鬼不管多么丑陋只要带上皮就变成了美女。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喜欢“画皮”?把皮摘掉的了,人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东西,和鬼差不多。所以,我们要用不净观去看待事物。再美的人到时候也要老也要死,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就变成了尘土,最后又回归到自然,从古至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呢!我们也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过客,而我们把现在以及眼前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人活着其实过程是最关键的。

  什么叫做人生的智慧?你看待事物的宽度和高度决定你智慧的深度,智慧就是不断地把生命放大,然后再用缩小法来看待眼前的东西,那就没有什么不能面对的。为什么说佛教智慧是人世间终极的智慧?因为佛教看待宇宙的高度远远超越于一切,基督教和天主教追求的是上天堂和下地狱,佛教对于地狱和天堂都能放下,能够不在乎悲和喜,也不在乎上升和下去,而是已经得到究竟和彻底的解脱。正因为已经超越了天堂和地狱的局限,所以,地藏王菩萨才会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样的愿力,观音菩萨才有“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才能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愿。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和事业的管理中能时时刻刻保持这样的精神去面对伤害你、诅咒你以及以怨报德的那些人的时候,你的力量就无穷大了。

  要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首先要培养大格局、大心量、大境界。不要认为这里的“大”是一种生活中的实指,是空间上大的那种“大”。《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无住生心”,所以境界并没有大和小、有跟无、染和净、高跟低、是跟非的分别,把这些分别都放下的时候,你那种境界才是最究竟的,是谓大境界。虽然我们讲这话的时候很难理解那种高度,但是正是因为这种高度不可形名,所以才是人间最究竟的智慧,这种智慧要修行的人自己去体会、去观照。

  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我们的心很容易对别人生起不信任、不认可、排斥、抵御的心理。当你心理阳光的时候,对外境就生不起黑暗;当对人不认可的时候就会看见别人不足的一面,那样的话别人对你笑,你会觉得他假;别人奉承你,你会觉得他有什么目的,总会用这样的一种思想去猜测别人。就像小偷看别人也总觉得别人都是小偷一样。

  前些时间我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农民丢了一头牛,他认定牛肯定是邻居偷的,然后就观察他邻居的举动,怎么看都觉得他像是一个偷牛的,过了两天那头牛自己跑回来了,然后他怎么看邻居都不像是一个偷牛的,这都是我们自己给他人设定的。嗔恨心也是由自己内心设定的,所以看到外在的世界也是一样充满嗔恨。这就是佛教里面讲的“万法唯心”,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概念的时候,展现你面前的就是那个世界。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要把我们不好的一面修成好的,把我们内心当中负面的东西清扫出去。

  所以我们要以慈悲、理解、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去观照我们的身心,你就会发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不需要去纠正别人,唯一要纠正的是我们自己。观音菩萨予乐拔苦,这就是对于慈悲最好的解释,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帮助别人拔除痛苦;慈是同体,悲是无缘,才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菩萨把别人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别人快乐自己就快乐,才有同体大悲,感同身受。我记得范仲淹有一句话叫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一种菩萨的精神。这个人跟我不认识,他遇到了痛苦,我就想尽办法去帮助他,想想我们谁能做得到?所以,慈悲是需要多大的胸怀和心量啊!甚至要做到别人伤害你,而你不产生怨恨。大家仔细地去想一想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的事业还做不大,一直停步不前,问题出在我们的心量及对事物的包容,正因此也堵住了我们事业前进的路。这不能怪别人,要怪的只有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能包容对手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体察普通职员的心情呢?为什么我们不能了解消费者呢?归根到底,这都是心量的问题。所以,慈悲最好的一个观法就是观你们的敌人、观曾经伤害过你的人、观让你痛苦的人等等。我们实在应该站在更高远的角度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事情。

  因缘观主要是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空无自性,历历分明,从阔达的因果关系角度来对治愚痴。佛教里面讲的愚蠢不等于我们不聪明,其实很多人都很聪明。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子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尽量抓一把带回去吃,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没抓,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他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抓?小孩子就说他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的多。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妈妈让他的儿子买东西,这个孩子总是会从里面偷偷拿出一点钱去买糖吃,有一次他母亲实在气得不行了,给了五分钱让他打一瓶油回来,他很高兴地拿着瓶子,吹着口哨就去了,到了油店就跟老板讲给他打一瓶油,老板给他满满地打了一瓶,结果他摸摸口袋告诉老板自己没有带钱,老板没办法只好把油倒回去,他就把五分钱买糖吃了,拿着老板倒掉以后瓶中仅剩的一点油回去了,告诉他妈妈五分钱就只能买这么多。这些其实都是小聪明。

  其实生活当中这样小聪明的人很多,而且大多数人都不傻,你在那里打着小算盘怎么去坑害别人,其实同时,对方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不想报复你,有些人等着机会报复而已。其实最要观照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经常干很多掩耳盗铃的事情,以为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去偷铃别人都听不见,你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类人按佛教讲都是愚蠢之人,要用因缘观去对治。

  因缘观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间存在的规律:无常的规律、生灭的规律、变化的规律。我们人活着能永远的跟今天一样吗?我们的房子能永远的新吗?事物在存在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变化,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一种存在规律。这个地球早晚也是要坏灭的。所以,要用因缘观去看待这个世间的无常。不要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

  有一个上海的朋友,她长得很漂亮,有一次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没办法正常走路,自己觉得很难堪,以为别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以为别人都把她当成怪物,当成瘸子,因此不敢去看旁边的人,等她鼓起勇气去看别人的时候,发现没有人在看她,也没有人取笑她。后来,她把一双鞋都脱了,开始赤脚走路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最勇敢的。实际上只有自己在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这都是本我的习性。

  大家经常看到电视里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凳子,当他踢得越重的时候,脚就越疼,这就是凳子给他的报复。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人都不会这样去想,大家都看过《水知道答案》吧?你对水赞叹,水都会结出很美丽的结晶体。我们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的都是水,所以,我们也要每天去赞美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会健康。寺里的老居士经常跟我讲,让我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太阳,这样就不潮了,细菌也没了,当你再盖的时候身体也健康了。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的,当我们给予它正面的能量,这个能量也会回馈到我们的身上。

  是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停止业障。业障要用念佛观去对治。我们心中有很多的障碍,当你去恨一个人的时候,心中就有一道墙;当你恐惧一个人的时候,心中也就树立起一道墙等等。你的墙越多,你的人生就越狭小,那你的路就越走不通,所以要通过念佛号来观照自己的内心,通过我们内心的力量把这些障碍都解开,佛号是无量功德的具体体现。

  以前很多人跟我讲他们睡不着觉,我就教他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我就是念观音菩萨,用心去念,念着念着就睡着了。为什么我们会睡不着?就是因为挂碍和焦虑的事情太多了,睡觉的时候想着明天的事情,想着公司的事情等等,考虑的越多就越焦虑,那样肯定睡不着觉。而实际上,根据科学的研究,你担忧的事情中,只有百分之八的事情确实需要你去解决,其它的都是你自己无妄的,或者根据过去的某些经验臆造的事情而已,都是不存在、不会发生的。

  只有把全部的东西都放下的时候,你的身心才能得到清净。这个过程中,佛号可以帮助你凝神静气,获得正面的能量。

  数息观是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乃至一至五十,一百等,以得正定,停止散乱之心。你们刚来的时候,慧文师父就教大家打坐,教大家数呼吸,大家有没有从中得到受益呢?其实这就是用以收回我们散乱的心。如果觉得自己累了,就把身体放松,做几个深呼吸,就会发现能量很快地就回来了。很多人的工作都很累,有时候还要加班,还要熬夜,但是有一点大家要记住,你的心千万不要累了,心不累做起事情就很享受,如果你的心是纠结的、抱怨的,那你就承担了身体和心灵双重的累。

  在呼吸之间能够了悟的问题又很多。佛经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日,佛陀与弟子一同出游,因感念生命的无常多变,唯恐弟子们迷昧不知,便出了一道题目问众弟子说:“你们看人的生命在什么之间?” “在数日之间,”有一位弟子回答说。 “你尚未了解,”佛说。 “在一顿饭之间,”又有一位弟子说。“你也尚未了解,”佛说。最后有一位弟子说:“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佛陀点头称道说:“嗯!不错!你得道了。”并随及告诫同游的弟子们说:“众弟子呀!希望大家都能明白生命短暂、生命无常的道理,赶快精进修持才好。”

  既然生命只在呼吸之间,那么自然应该珍惜时间,寸阴是竞;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了规划,就不忙乱。

  以前我开车到某一个地方,总是赶着要在哪个时间内赶到,后来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于是我就改成提前出发,即使路上耽误了一些时间也没关系,我一般到达目的地都会提前一小时,我就会看看书,或者在座位上躺着休息一会,等到了时间我再去。只要我们给生活多一点宽度,其实一点都不累。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这样的,往往把时间算的很紧,弄的自己很焦急很痛苦,为什么不好好规划自己的时间呢?你在床上多躺一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时间到了,就不多分享了,今天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