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念珠,佛之法器,我以为木质最佳
念珠的梵名为钵寒莫,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是佛教徒使用的法器和标志。古印度人有以璎珞缠身的习俗,这大概是念珠最初的起源。
世间有很多烦恼,跳出红尘,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拨珠,就可解除烦恼。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佛教所谓“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一粒粒念珠,圆润饱满,象征着菩萨圆满的正果。用线贯串起来,是表示菩萨的种种功德,串珠中的一粒母珠(俗称佛头)是表示佛陀的无量光明,无量寿的。念珠是串起来的,但也可以分开和断结,这表示以菩萨的种种功德来断除众生的种种烦恼。
佛珠的材质广泛,有金银等贵金属,有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水晶等宝石类,有象牙、牛角制作的骨角类。想当年佛陀贵为王子,放弃荣华富贵苦修,终于悟道,创立佛教。后来有了金银的佛珠,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按照佛经的说法,用黄金制成的佛珠,喻佛法身之常、乐、我、净四德。因其具有久埋不变、百炼不轻的特性,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以黄金制成的佛珠更加显示出主人尊贵的气质。事实上,用黄金制作的佛珠,并不比菩提子、莲花子功德高。琥珀、砗磲佛珠,相比较而言金银佛珠,光滑圆润,晶莹剔透,让人赏心悦目,也给人以神秘感。
古希腊人称琥珀是太阳神女儿们的眼泪所凝成。琥珀自古就是皇亲贵族趋之若鹜的宝物。汉高祖刘邦时,宫中两根柱子顶端分别镶有琥珀和水晶,以代表太阳和月亮。佛教流行时,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受到佛教界人士的青睐。
砗磲,又作车渠,是海中大蛤(一种有壳半鳃软体动物,有史蛤、葵蛤、蛤蜊等),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纹,如车轮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称之为车渠。后世或以白色珊瑚或贝壳的物品统称为车磲。因真正的砗磲采在深海,带有神秘的色彩,制成的佛珠雪白如脂,冰清玉洁,让人受不释手。让我感觉纳闷的是,佛教徒不杀生,他们不会杀生取象牙、牛角、砗磲这类材质做佛珠吧?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在这些动物自然死亡后才取的材料。对于象牙、牛角、砗磲来说,成为佛珠,可能是最好的归宿。看一些资料的记载,事实上,就是这样。
我觉得木质的、果实类的佛珠最好,它们带着大地的气息,带着日月的芬芳。它们像宝石那么耀眼,也不珠光宝气,经过虔诚的手常年的抚摩,最后变的光泽,时光停留在上面,仿佛带着佛的手温和体温。木质的,或果核的念珠,从粗糙到温润细腻,佛教的精神是怎样的一点一点渗透,使之圆润圆融,包容了世间的缺憾,修得正果。
木质的有紫檀、竹子等佛珠。据记载,珍贵的果实为佳。有些比较稀少,珍贵的果实本身就有降魔、驱邪的力量,如木槵子、太阳子、月亮子、摩尼子、陀罗尼子、天意了、缅茄、五眼六通、金蟾子、木鱼子、菩提子、天竺子、修罗子、金刚子等等。其中缅茄、天竺子等木身就比较珍贵。果实制成的佛珠本身就含有成就佛果之意。
2 木槵子念珠
木槵子,又作木患子、无患子,是印度最早的念珠。木槵子是无患子科落叶乔木,树高七八米,夏季开黄色小花,开花之后结实,外形圆润,果皮坚硬;里面有种子,颜色黑而且坚硬,念珠就是用种子做成的。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用此果实制作念珠,《木槵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零八,以常自随身,不管行、住、坐、卧等,应当至心无分别散意,称念佛陀、达摩、僧伽之圣名。”念珠之所以叫诵珠,是因为念经的时候计数用。“称一次圣号,过一颗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遍若二十遍,若百遍若二十遍,乃至百千万遍,如果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有一切谄曲者,舍身命时得即投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生,常安乐行。如果又能满一百万遍,当得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罪业,如此才能称为背离生死之流,趣向泥恒,永远断除烦恼根本,获无上果报。”
正因为以木槵子做了佛珠,具有了神奇的力量,当然,更是信仰的力量。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木槵子“为众鬼所畏,故名无畏了也”。而《本草纲目》称之为“鬼见愁”。《本草纲目》还把它叫“油珠子”、“菩提子”。
3 一百零八粒的念珠
念珠按颗粒多少分为挂珠,持珠和戴珠。挂珠一般是一百零八粒和五十四粒,挂在颈项:持珠为手持方便之用,一般十八粒,也有用二十一粒、二十七粒和三十六粒的:戴珠是戴在手臂、手腕上,一般十八粒或十四粒,因手腕粗细不同也有更少的。一百零八粒念珠,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据说,丰子恺画佛,不论大小,总共画一百零八笔。而寺庙的新年钟声也是一百零八下。一百零八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4 唐僧的念珠
念珠又别有些人称之为“栓马索”,是比喻人心如狂奔的野马,杂念纷纭,刹那不停,所谓“心猿意马”。唐玄奘曾经上表唐太宗谓:愿托虑于禅门,澄心于定心。制心猿之逸燥,系意马之奔驰。”手掐念珠有助于遏制妄念,收摄心猿,栓系意马,增加定力,专注一心,不生懈怠,精进修行,断除报障,升起智慧,利已护人,成就菩提。
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我看到的沙僧是挂珠的形象,唐僧是手持念珠的形象。那时,没有留意他们的念珠是多少粒。唐僧要么手拿念珠,道一声阿弥陀佛;要么是一边手拿念珠,一边默诵佛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一段,老孙被唐师傅冤枉,那唐僧手持念珠,念起了紧箍咒,孙悟空疼得呲压咧嘴、满地打滚。那时年少,看到这一幕,恨不得飞将出去,把唐僧手中的念珠夺走,扔了。
后来,看到周星驰所演的《大话西游》,看到罗家伦版的唐僧,先不要大笑,这个唐僧给我震惊可想而知。《大话西游》中关于唐僧也有经典的一幕,那唐僧被小妖绑了,仍不忘教化,絮絮叨叨,叽叽歪歪,罗里罗嗦的唐僧说出这样的台词:“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 “你妈贵姓——”两个小妖不堪折磨,愤而自杀。这个镜头,我不记得唐僧老师傅拿没拿念珠,如果拿着,我还想给他扔了。念珠是神圣之物。但在唐僧的念珠中,我发现,凡神圣的必有可笑之处,凡可笑的必有神圣之处。庄严之处也必有荒谬,荒谬之处也必有庄严。
5 文献中的念珠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念珠也随着佛教在中土的发扬光大而广为流传。东晋时国人已开始知道使用念珠。唐朝时念珠使用已相当普遍。一些寺院里的准提菩萨、十一面观音像均携念珠,罗汉像也有手持或项悬念珠的了。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已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的讲法。苏东坡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敦煌曲子词上——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可见,僧人使用念珠已十分广泛。
明朝张岱在《夜航船》卷十六中曾介绍过“念珠树”的异闻:在大理府,每穗结实百八枚。昔李贤者,寓周成,主人其妇难产,李摘念珠一枚使吞,珠在儿手中擎出。如今科学发达了,像这种异闻已经绝迹了。
人们历来有用缅茄、天竺子等珍贵果实作为饰物的传统,同时又作为护身、避邪、安宅之宝。张岱的记载便不觉得奇怪了。
唐朝陆龟蒙《寂上人院》诗云:“暗数菩提子,闲看薛荔花。”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菩提子便有成就菩提之意。而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念佛,可获无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
曾写下“僧敲月下门”之句的苦吟诗人贾岛,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后遇韩愈,还俗应举,却终未及第。不清楚贾岛为何出家?但贾岛还俗肯定是为官的诱惑。为名乎?为利乎?看来,出家并不一定就是和名利场绝缘。为官或为佛,是那个时代文人的选择。文宗开成二年(837),坐飞谤责授遂州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三年后,迁普州司仓参军。
贾岛对后世影响较大。《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有这样的崇拜者,贾岛还俗也许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文/阿福)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