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下读《道德经》的感受。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大家都很熟悉,“无为”这个词也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是无所作为,消极怠世,与现在社会格格不入。其实不然,老子为什么提倡“无为”的思想呢?其中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道德经》第二章开篇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自然万物本来是没有美丑之分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就好像我们去看大自然的风景,各种动物、植物、高山、河流、沙漠、森林等等,什么都有,各有各的特点,这所有的一切共同组成了大自然,我们才感觉它是那么的美丽和谐。如果我们非得分出个美丑来,觉得玫瑰花才好看,杂草不好看,把杂草都除掉,这个大自然就不是完美的了。
我们的社会也是一样,非要树立一个美的形象,以此为标准,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就不美了,于是就产生了丑,就产生了不和谐。比如在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腰细的男子,大家就都以腰细为美,朝廷大臣争相减肥,不敢多吃饭,唯恐自己腰粗身胖,失宠于大王,所以才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
我们现在社会的审美观念,也是以腰细为美,所以才有了减肥院、减肥保健品等等。既然以腰细为美,那么腰粗的当然就属于丑了,所以大家都以腰粗体胖为耻。其实腰粗腰细都是自然生成的,没有什么美丑之分,难道蛇是因为腰细而美吗?大象腰粗就丑了吗?都不是,只要是自自然然,健健康康的,就是最完美的。
《道德经》上接着又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自然其实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微风细雨不是善,狂风暴雨也不是恶,都是自然现象。可我们人非要主观的树立一个善的榜样,这其实就不善了,因为有善就必然有恶。同样是一场春雨,农民喜欢,觉得是善,走在泥泞路上的行人,就厌恶它,觉得是不善。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树立一个善的榜样,就等于同时树立了一个恶的榜样。大家都喜欢善,不喜欢恶,就会想尽办法把自己装扮成善的模样,而失去了他本来的面目,所以世间才有了假仁假义,沽名钓誉;大家才为了追求善而行善,变得虚伪不实,变成伪君子。以至于真正的大奸大恶之人,往往表面上看着更像一个善人;真正的大善之人,看上去却往往更像一个恶人,让我们真假难辨,很难看清事实真相。
所以人一旦有了这个“善”的观念,并不一定是好事。梁武帝当年骄傲的问达摩祖师:朕造寺、写经、度僧无数,到底有什么功德呢?可达摩却平静的说:实无功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还有一颗求取功德的心、为行善而行善的心,所以他只有福德,没有功德。
再比如学生,本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天才,但我们非要分出个好坏来。结果怎样?好学生经常被赞扬,很容易变成温室里养的花朵,心理素质往往比较差,受不了挫折打击;坏学生经常被指责、惩罚,就像野外生长的小草,虽然自尊心和自信心经常遭受打击,但同时也帮他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我们经常发现,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在为初中毕业的老板打工,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坏学生”,经历的社会实战更多,经历的磨练更多,抗压能力更强,才在社会生存中游刃有余,处理起事情得心应手。
所以老子又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因为树立了“有”的观念,才有了“无”;有了“难”,才有了“易”;有了“长”,就有了“短”;有了“高”,就有了“下”;有了“音”,才有了“声”与之相和;有了“前”,才有了“后”。这就形成了阴阳二极,产生了对立。其实“道”是一不是二,是我们人为地把它们分为阴阳两极,然后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万事万物。
这在佛家讲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本来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自性,都是一个“道”,我们非得把它分成对立的两种,然后再执着善恶、美丑、有无、长短、高低,就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了,也就是看不到“道”了。
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倡导“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干,而是相对于“有为”来说的。什么是“有为”?就是上面讲的那些“善恶、美丑、高低、长短……”。“无为”,就是对天地万物不加人为干涉,不加主观判断,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去做,这样才能无所不为。用现在的话讲,只要你遵循自然规律,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就能天长地久。如果我们人类真能做到“无为”,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雾霾天气、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了。
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怠世,而是要我们去掉分别、执着、妄想,回归我们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他讲的那个“道”,那才是最究竟 、最完美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问答网